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域发展为基点,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例,通过主导性影响与主流性地位这两个向度的探讨,确证陪都重庆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体现了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相似文献   

4.
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范,拥有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国性中心地位,并显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6.
基于20世纪重庆的陪都艺术、世纪末期的重庆美术创作及美术发展的本土化来探讨重庆美术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经过对它们的阐释反思后认为在中西艺术对话中应该确立一种以区域艺术为主和以反映当下社会的精神状态为主的创作观念。由此来强化重庆作为我国少有的几个艺术创作中心之地位。  相似文献   

7.
陪都外交历史文化资源乃重庆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贡献的凝结,其内涵极为丰富,目前尚处于半沉睡状态。可以尝试发起友谊之旅,缔结历史友好城市,打造特色外交旅游,推出陪都外交书系,让陪都外交在屏幕上大展风采以及举办重庆与世界交流节,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前提即明确责任,重视策划、宣传,广泛搜集有关人事、资料信息与遗物,加强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和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8.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9.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陪都外交历史文化资源乃重庆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贡献的凝结,其内涵极为丰富.目前尚处于“半沉睡”状态。可以尝试发起“友谊之旅”,缔结历史友好城市,打造特色外交旅游,推出“陪都外交书系”.让陪都外交在屏幕上大展风采以及举办重庆与世界交流节,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前提即明确责任,重视策划、宣传.广泛搜集有关人事、资料信息与遗物,加强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和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量人口内迁陪都重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发展提出了巨大考验,一种极具山城特色的民间交通工具滑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风靡一时。分析研究滑竿盛行陪都的原因,对陪都人民抗战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民间文化和旅居重庆艺术家作品里留存,滑竿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战为新诗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抗战也使重庆步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众多诗人会聚重庆,共同书写了一套完整的重庆叙事,重庆以悲情之城,坚韧、乐观之城,浮华、高压之城的多脸谱形象在诗人们笔下映现,雾、嘉陵江、防空洞这些城市的地域表征也贯穿于抗战新诗的重庆叙事中,呈现出陪都重庆与传统山城融合的独特世相。  相似文献   

13.
陪都重庆的话剧创作中现实剧与历史剧并存,完整地显现出战时生活中的现实追求与历史追寻,通过喜剧、悲剧、正剧的多种体裁,来进行史诗性的文学叙事,以展示重庆话剧运动在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相似文献   

15.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在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对陪都重庆及周边区县实施无差别的轰炸.为了有效抵抗日军的狂轰滥炸,赢得西南大后方的“制空权”,1941年8月1日,“飞虎队”正式成立,陈纳德为指挥官.1942年6月初,根据战略需要,飞虎队司令部移驻重庆白市驿机场,以拱卫陪都空域安全,解除日本的空袭威胁.飞虎队司令部在驻渝期间,一共发动并参与了多次大型空中战斗,战绩辉煌,保障了重庆的战时稳定和相对安全.另外,飞虎队驻渝期间,还全力护航“驼峰航线”,护送国共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慷慨解囊赈济中国军民,其博爱情怀与奉献精神赢得了中国军民的拥护和感激,双方建立起坚固持久的战时友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教育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以及民众教育的概况。对抗战时期重庆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都作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随着中国大学从东部迁往西部,陪都重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心,加快了现代青年的培养与中国大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为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940年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疯狂轰炸。日军为此制定了“101作战计划”,在空袭中混合使用了集团轰炸、连续轰炸、照明轰炸以及投入零式航载战斗机的“零式”战略,给重庆造成 巨大损失,外国驻渝机构也未能幸免。空袭后,重庆的救赈工作比较及时,积极防卫,显示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战斗信念,粉碎了日军炸垮重庆的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抗战“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9.
矗立于重庆大门的文物珍品《朝天门广场赋》孕含丰富文化内涵。载体为辞赋,具铺张适度,张弛有致;骈散间杂,善于用隅;引典精当,推陈出新;抒情状物,自然天成等特色。实体凸现巴渝文化的多维性,涵盖古城的传统文化、山城的近代文化、抗战的陪都文化、革命的红岩文化以及新重庆、大重庆的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20.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