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以与西方思想理论相参照为方法,客观、系统地详细地分析了墨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墨学的体系,墨学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墨学与先秦其他诸子的学说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揭示出了墨学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2.
墨学自汉代以后几成绝学,直至明清之际再度复兴,其中以傅山的墨学研究为先声.傅山墨学研究重在研习墨学中的名辩逻辑思想,其特征主要在于,“辨名别实,名依于实”的名实观和“同异交见”的异同观.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倡导子学的体现,也是明清之际思潮剧烈变动的体现.傅山墨学研究的贡献在于冲破理学和经学的禁锢,解放思想.傅山墨学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对部分字义的训诂和理解上有偏颇之处.傅山墨学研究对清代中期乃至民国的墨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探讨墨学成为绝学原因者不乏其人,然皆未为中肯.文章认为,墨学成为绝学原因有三:一是墨学理论与封建政治相悖,是统治阶级冷落和压制的对象;二是墨学粗浅低陋,是知识分子抛弃的对象;三是墨学不适合各个大的文化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墨学研究概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考察了近代墨学研究。把近代墨学的发展划分为乾嘉奠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发展时期、20世纪前3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后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孙诒让、梁启超与胡适。从墨学研究方法上看,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也是近代墨学研究方法论近代化的历程,并由此可以反观近代学术方法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儒墨并称显学。二家争论不休,似成水火之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与墨学的分歧究竟何在?对于二家学说的分歧,我们可以把儒学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把墨学概括为功利主义。对于儒学的认识,学术界似乎趋于统一或说正在趋于统一。但对于墨学,学术界则远没有取得共识。如,有的学者断定,墨学的本质也是道德的。即使有的学者承认墨学的功利主义的倾向,但也缺乏足够的说明。因此,对于墨学的本质,仍有进一步反省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说明墨学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文借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的方法,提出"新元墨学--元墨学纲领"的构想,阐发墨学科学人文精神与辩证哲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比较复杂,深刻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与传统儒家大异其趣。民国新儒家主要从西方科技、逻辑学、实验主义理论的角度,将墨学看作中国文化中最具西方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他们一方面认为墨不如儒,认为墨学的缺陷与西方文化相同,从而对墨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像肯定西方文化那样,认为墨学有一定价值,主张以儒为主融墨。另外,民国新儒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西方文化的笼罩,对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救世牺牲精神进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墨侠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系多个文化流派的融合,如:儒、道、法、佛等,已成共识,但学术界对在先秦时尊为"显学"的墨家学说却提及甚少,甚至不少人认为墨学自汉代以后就彻底消失了.墨学真的消失了吗?从历代活跃在民间的"侠"中,我们看到了"墨"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墨、侠的源流关系、对侠义精神的认识以及使受墨学影响的表现等,证明了墨学并未消失,它一直以侠的形式流传在民间,直至今天仍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 ,2 0世纪 2 0年代可以视作梁启超墨学研究的纯学术阶段 ,这一阶段的墨学著作 (《墨经校释》与《墨子学案》)已不同于此前有关墨学论著的政治宣传、思想启蒙性质 ,而表现了较多的学术涵养。必须重视梁启超墨学研究的这一阶段 ,才能对梁启超治墨的学术贡献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学一度同儒学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并称"显学"。秦汉以后,墨学作为思想体系和学说逐渐消失、淹没,其终结的原因成为墨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遵循余英时先生内在的理路研究方法,从墨家思想内部来寻求终结的原因,认为墨学骤衰主要在于缺乏超越突破与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墨学在汉代经历了一个从公开讨论到肢解吸收到再附会曲说的过程 ,在这个显———隐———变的学术命运中 ,我们不仅可以考见墨学由先秦“显学”到后世“绝学”的变化过程 ,而且可以明显看到汉代政治对学术的巨大影响。分析墨学的这一历史变迁能给当代学术研究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墨学是先秦时期与儒学齐名的"显学",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儒学代表上层社会精英文化,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尽管如此,在先秦时代,墨学仍然以其鲜明的特质独树一帜,同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中的突出代表.由于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似乎不入主流,随着汉代"罢黜百家"之后的数千年.  相似文献   

13.
《新语》、《新书》、《韩诗外传》、《淮南子》等西汉前期人的著述中 ,儒墨并举、孔墨同称 ,说明此时期墨学地位与儒家难分仲伯。西汉前期人十分明了儒墨学说的种种对立 ,说明此时期墨家思想学说依旧在流传。那么清代汪中、孙诒让等人所说的“墨学西汉中绝论”便有失检点 ,可见盲目崇信前人成说的学术态度并不足取。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墨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即清初低沉期、乾嘉复兴期、清末高潮期。低沉期的九十二年间仅出现三种墨学整理著作。复兴期的八十五年间 ,墨学刊本、校注本、札记等出现了十五种 ,此期墨学研究的兴盛 ,主要在于《墨子》文本的整理 ,它与整个乾嘉时期以校注、考据为代表的学术繁荣是相一致的。高潮期的九十一年间产生了墨学整理、研究著作四十四种 ,成果最著者是墨家社会政治学说的研究 ,这与过去的义理之学的研究传统有关系 ,可以使那些训练有素的今文学家们 ,不太费力地结合西方近代研究方法 ,对《墨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 ,从而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从清代墨家思想学说的过程中 ,最可看出中国知识士子那一贯的传统心态。正是一种忧患意识 ,导致了墨学研究的昌盛 ,推动了墨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思想精华对现代化建设仍有着启迪作用。但从秦汉以来墨学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文化流派存传于世。本文从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与各学说特别是儒学的内在联系等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墨学的大讨论中,《学衡》刊登了多篇文章,总结了清代墨学的校勘整理情况,并对荀孟辟墨、西学墨源、《墨子》一书成于谁手等观点作了考辨。对某些问题,学衡派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但他们在墨学研究中常将儒墨比对而列,并体现出"儒学为优"的态度,反映了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7.
论“墨学复兴”在近代科技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贯穿了近代“墨学复兴”的三个主要阶段,①“墨学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推动了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广泛地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孙中原著《墨学通论》纳入我主编的《国学丛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台湾红业出版公司在海峡两岸分别印行中文简繁体字本。这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研究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不可忽略墨学。在我主编的《国学丛书》选题计划中,也包含墨学一项。孙中原在60年代初曾从汪奠基、沈有鼎研治含《墨子》在内的古代文献,专  相似文献   

20.
墨子简论     
本文围绕一子的十论,阐发墨学精华,并根据古代思想家对墨家学派的评述,对比儒家学派的主张,揭示墨学衰落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