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语言含蓄是鲁迅语言风格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鲁迅作品显得深刻、隽永的一个重要原因。鲁迅语言力避"辞气浮露",常常是话外有话,言外有言,力求在含蓄曲折的语言中包含更深刻的含义。"语言风格的形成通过语言风格的表达手段来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语言含蓄现象多姿多彩,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包括鲁迅,这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首先要明确"神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反对神化鲁迅的同时,更应该反对对鲁迅的政治曲解、世俗化,甚至妖魔化.上述表现,都是文化实用主义的产物或变种.鲁迅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载体.鲁迅的文化遗产是中国20世纪先进文化的宝贵遗产.鲁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学、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活性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时代思潮的推动下,外国文化对鲁迅、郭沫若、茅盾的思想和创作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外国文化滋润了他们的反叛精神,为他们提供了犀利的思想武器,促使他们成了旧时代和旧文化的最有力的批判者.他们还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蜕变和飞跃,并从外国文学中吸取"精粹",化作自己的血肉,创作了风格完全不同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辉煌巨著.  相似文献   

5.
鲁迅及其作品是张承志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张承志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尊重文学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参以本人极为个性化、情感化的描述,张承志凸现出了真实的鲁迅形象,也延续了鲁迅文学及精神传统.在接受和思考鲁迅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的深情和一个历史学者的严密.  相似文献   

6.
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杰出代表,伯尔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思社会现实的阴暗,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和民众的责任.他将"反抗的政治"与文学的想象力、与诗学结合起来,倡导一种"作家的政治".以此来反观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的现状,伯尔的写作姿态不失为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7.
对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们"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牛充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地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地指出遵从了礼教的条律规范,礼教依旧吃人。  相似文献   

8.
鲁迅无愧于"一具有彻底的反虚伪的精神,二具有透彻的文学家的眼光"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对<呐喊>、<彷徨>、<野草>及鲁迅后期杂文的分析,表现出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散文诗及现代杂文等文学体裁方面的规范与创新,借此说明融汇其间的鲁迅的美学追求<呐喊>颜色法"域外文宗",更多激愤;<彷徨>汲取中国传统"画眼睛"的写法,更趋圆熟;<野草>最早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开一代先河;后期杂文则于无意中创造了"鲁迅体"的现代杂文.鲁迅在现代文学体裁的规范、创新、更迭之中,不断实现着他的美学追求,接近着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对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念,必须强化"学习”、"阵地”、"素质”、"基层”的意识,必须做到要有"公仆本色”、"民主作风”、"富民责任”、"奉献精神”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作品世界中最具魅力最难解读的作品.<野草>是鲁迅写自己的,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书,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痛苦的灵魂挣扎.<野草>是客观情势的变化在作者内心的反映,它是作者创作心态大的变化期的独特的艺术结晶.它的产生昭示了一种超越文体学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它是新的艺术形式对新的心理经验和审美空间的召唤,是世界从艺术上对人类新的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