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为中心,以还原文学现场的范式,从历史语境的角度考察了《越风》杂志的重读意义,分析并解读了该刊的创刊原因、办刊方式与历史价值,在审理的过程中认为该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知识分子以"昌明国粹"的形式介入公共政治话语的策略。并进一步总结了《越风》之于当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再现的一种方式,由于译者的审美情趣、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其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这是文学翻译中译本的增值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值得肯定的是,一个作品被译介得越多,证明它的价值越大,流传越广,使我们有机会全面客观地了解原作的风姿,同时,也是对译作的文学价值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再现的一种方式,由于译者的审美情趣、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其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这是文学翻译中译本的增值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值得肯定的是,一个作品被译介得越多,证明它的价值越大,流传越广,使我们有机会全面客观地了解原作的风姿,同时,也是对译作的文学价值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5.
从姜夔自编《白石道人歌曲》的编集方式和多次游越地并作词,可以看出姜夔对越地山水、文化的向往和喜爱。对比姜夔的书法著作和诗学著作,可以知道产生于越中的、楷法谨严、潇洒秀雅的二王书法,对姜夔"古雅峭拔"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他书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渠晓云博士著<六朝文学与越地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是一部资料丰富、视角新颖、富有创见、文字畅达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著作.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六朝文学与越地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渠晓云博士一直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对地域文化与六朝文学的关系尤为关注,<六朝文学与越地文化>是其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是十分发达的。尤其是魏晋以后,经唐宋而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辈出,名篇相继。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山水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雅爱山水的大方之家。 (一) 探讨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点。因为,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山水景物是否具有自然之美,对于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人说:“当奇境而有奇文”、“江山明秀发诗情”,形象地说明了山水景物只有具备自然之美,才有可能引起山水文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承办的主题为"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的首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在苏州如期召开。 "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这个美术话题的提出契合当代潮流与江南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学对爱情题材的刻意描写,本质上是人的深刻的"觉醒"。相对于山水、游仙等主题,爱情主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珍视的更进一步体现。中唐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爱情意识"日渐觉醒,也就是在中唐以后,封建社会使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的觉醒与异化的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了处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爱情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因此,中唐以后爱情作品日益增厚的悲剧色彩也就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中,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最高成就的代表,堪称三座高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其思想渊源和时代发展的深入论述,梳理出陶、谢、王三家诗歌的发展脉络。从文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高度,揭示山水田园诗人傲立于世俗之外的独立人格和心态,挖掘归纳出山水田园诗所特有的一种山水品格——闲雅之风、恬寂之境、空灵之美。山水品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山水田园文学的高度成熟。  相似文献   

11.
据笔者目击所计,自1980年至1990年,全国发表山水旅游文学研究论文(不计单篇山水旅游诗文的赏析文章)约700篇左右,涉及山水旅游文学研究的诸多问题. 一、山水旅游文学的源头及发达的原因关于源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山水旅游文学起源于山水诗,但对山水诗起源于何时,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与诗经这两种文学样式在后代的发展命运实在是大相径庭。寻绎楚辞为何迅速消亡的根源,不但可以从侧面回答有关屈原、屈作的诸多重大问题,还可以在文学发展的规律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楚辞之所以在汉代消亡,首先是汉代的客观环境不利于楚辞的生长;再就是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不注意吸收民歌的营养,不善于借鉴民间的创作,因此楚辞的表现艺术得不到丰富与发展,其生命力日渐衰竭;而楚辞创作的后续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选择的题材过于狭窄,又囿于传统模式,一味仿效屈作,则更将楚辞推向了绝境  相似文献   

13.
一部客观完整的"民国文学史"既需要关注"新文学",也需要关注"旧文学",对近年来"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过程进行梳理,对民国时期作为古代文学延续的旧体文学如诗词、戏剧、小说等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都将有利于我国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越文化孕育的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特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化植根于环境,越文化特色的形成是这个地区"西则迫江,东则薄海"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越地古老的水利工程建设是越文化孕育的土壤,发达的渔业捕捞文化是越地水文化的表征,先进的造船航海业使越人成为富有冒险开拓精神的民族。水利和海洋文化孕育了越文化的与水共生的特色,集中表现为经济生产领域中高度发达的稻作文化、水利文化、航海文化;日常生活领域中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思想政治领域中的开拓精神、灵变谋略;文学艺术领域中发达的山水性灵文化、建筑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一片深重、悲怆,由理性与情感交织而成的忧患之云,浮动在现代游记山水之间。它的存在,使中国现代游记文学具备了沉甸甸的历史份最,成为一轴蕴含极丰的时代画卷。研究忧患意识出现于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中的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自觉性,将不仅有助于后人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全貌,而且能为新时期游记文学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教益。中国现代游记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具备一种与时俱来、与事俱来、与人俱来的客观必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散文,尤其是山水散文的发展和成就也不容忽视。在文学领域中,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渐趋增多。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作品中考察南北文风的交融。南北方的散文在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趋同,为山水散文的发展和勃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厚财富。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气韵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游记中所呈现出的清劲、清旷、清新、清寂、清奇等审美气韵,构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整体上的"清"美特征。"清"美与优美相关,但又有相同,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所表现出的"清"美,是兼有壮美与优美的一种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8.
问:我在感冒时经常出现咳嗽,咳嗽时就服用川贝枇杷膏,可是常有"越吃越咳"的奇怪现象,有时甚至会并发支气管炎。这是什么原因呢?答:其实,咳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有症状,既可因感冒之类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经常抱怨,年龄越大睡眠越困难。而美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其实在睡眠方面,人越老越像婴儿。  相似文献   

20.
结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手段,它将客观理性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探求不同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统一性。在美国文学的经典小说中有许多固定的结构套路模式。《马丁·伊登》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蕴含着"寻找,找到,失去"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