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古代诗歌摘句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两晋南北朝为成型期,唐代为发展期,宋代为繁盛期,元明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诗歌摘句批评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实证性、细部批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论主要运用了意象批评、比较批评、源流批评、摘句批评等批评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中继阶段,唐代文论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不断拓展、提升与丰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邓新华 《江汉论坛》2007,(4):113-116
从诗学解释学的角度看,"摘句"并不像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一种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之所以是诗性的,除了受中国诗性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古代的说诗者和批评家们在面对诗性文本的时候先在地持有的一种与解释对象相匹配的东方民族所特有的诗意的态度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诗性的思维方式铸就了"摘句"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重要阐释方式的独特理论品貌.  相似文献   

4.
《诗品》之所以成为百代诗话之祖 ,与它兼收并蓄的“点悟式”批评方法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批评方法包括比较、象喻、摘句、以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等 ,传达的是批评主体对诗歌内在意蕴的直觉印象 ,注重于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 ,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历代诗话大多承袭这种“点悟式”批评方法 ,并使之不断完善 ,成为民族诗歌批评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诗品>之所以成为百代诗话之祖,与它兼收并蓄的"点悟式”批评方法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批评方法包括比较、象喻、摘句、以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等,传达的是批评主体对诗歌内在意蕴的直觉印象,注重于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历代诗话大多承袭这种"点悟式”批评方法,并使之不断完善,成为民族诗歌批评的瑰宝.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白云史学批评,是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包括对史学现象与史学思潮、史家与史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以及史学批评本身的反思与审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  相似文献   

7.
读诗札记     
诗的风格特色,“神而不知,知而难状”。属形而上的事理。为了将这抽象、玄奥、难以捉摸的风格特色,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宜于把握,诗论家们往往通过拟物、描状的办法,将风格这个形而上的抽象事理还原为形而下的具体物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就是“拟物品评风格”。在中国古代诗评中,摘句评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南朝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正式提出了文学批评“摘句褒贬”的命题。摘句评有先摘后评、先评后摘、就摘就评三种样式。摘句评是对“秀句”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摘句应该使诗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门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作一概要勾勒,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以期对推动史学批评研究有所助益。 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相似文献   

9.
从“清谈误国”到文化研究——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清谈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近代以来始转向文化研究,并在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之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趋同思维是指向事物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方向的思维方法。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 动中.趋同思维以既有的批评为参照系,使批评对象向着既有批评的相似性和同一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古代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中,以先哲之言、经典之说作为思维的唯一向度.从而形成 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趋同思维。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力求同既有的批评保持一致性,因而恪守儒家 诗教、以古为尚、沿用现有的理论概念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谭真明 《齐鲁学刊》2006,9(3):80-84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有诗为证”现象的原因有五:与诗的崇高地位、特殊身份有关,与小说作者本身的经历、学养有关,与诗自身的艺术功能有关,与贵真求实的文化传统有关,与消费主体———读者有关。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四部名著的分析,可以体察古代小说中诗词韵文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下,诗歌是可译的。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桥梁,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必须传递最佳关联性。以《鹿柴》为例,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从影响关联性的两个因素方面对其译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乔治忠  崔岩 《文史哲》2006,(6):69-74
《全韵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咏史的系列诗作,以106首诗占用全部诗韵,获取宏博周全的形式效果,其内容起自唐尧,直通本朝,评述历代君主事迹,反映了清高宗的历史政治观,体现了他意欲通过评论帝王政治和通论历史演变,为清朝后代统治者提供保守基业的经验与教训。《全韵诗》实际上是一部韵文的史籍,在清高宗进行的文化总结、思想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值得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志啸 《社会科学》2007,(10):183-192
叶嘉莹在评论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她的古代诗词解析之中,这是她融合中西诗学推动中国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她的论著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说明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宏微观结合的解析,从而概括其研究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为考察这两个阶段文学传播接受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有趣的范例;通过《寻隐者不遇》明代迄今接受史的细读,又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既要有诗评家紧扣文本的诗艺阐释,也要有哲学家超越文本的哲理阐发;因为审美不是认识而是想象,诗意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相似文献   

16.
自六朝以降,学者普遍认为《同声歌》为张衡所作,或托于君臣美人兴寄说,或言此为张衡突破汉代经术藩篱的爱情诗,观看《同声歌》之诗文,内容行文露骨,描述一位女子初为新妇的艳情诗作,然而考就两汉道德束缚与张衡性格操守,此诗不大可能为东汉之人所作,亦不可能出于张衡之手。近来宇文所安与木斋先生,对古诗之作者与创作年代皆提出怀疑之新说,此诗应为甄后写给曹植的情诗,而此诗最有可能作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吴之期。  相似文献   

17.
余敏芳  赵晓岚 《云梦学刊》2012,33(5):101-106
词选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宋人词选虽然数量不多,但明显勾勒出由选歌到选派的发展轨迹,在词体文学发展史、词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宋人词选价值主要有三: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杜桂萍 《晋阳学刊》2008,(3):101-106
杨潮观佚文《邈云草序》和佚诗《登莲性寺白塔联句》于其文艺思想和生平交游而言,乃弥足珍贵的史料;他与袁枚因《子不语》由挚友而龃龉的原因和过程,反映了二人在气质、性格和思想观念诸方面的差异;乾隆三十七年(1772)杨潮观遭吏议落职的原因,极有可能与其涉嫌于邛州知州任上押运皇木私带木料有关。凡此种种,彰显出一位更加真实而鲜活的杨潮观。  相似文献   

19.
宋初诗坛推崇白居易,一般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或讽喻诗为宋初文士所重视,但从选本批评角度去考察白居易在宋初的被接受情况却并非如此。《文苑英华》录选白居易的诗歌数量为所录诗人之最,选录最多的是他的杂律诗。宋初崇白之风日炽,但诗风流于浅俗。馆阁文臣顺应诗潮,欲以范本形式加强创作引导,而白居易杂律诗的群体性参与、雅俗相融等特点符合范本条件,故而能为馆阁文臣所重。这显示出馆阁文臣对诗歌创作的规范意图,由此也看出馆阁文臣弱化诗之讽喻功能、题材倾向日常生活以及追求典雅秀丽诗风的诗学意识。《文苑英华》对白诗的选录可以说是白体诗派的一次诗学改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