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60至80年代,欧美人类学急剧变化,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本文缕析30年间各主要学派,起点是20世纪50代末的结构功能主义,文化与人格学派和新进化论.以揭示美国人类学面临危机的方式,推出20世纪60年代的三种研究取向.比较了美国象征人类学的两派,它们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以及结构主义在英法的流行.进而切入到20世纪70年代的两个人类学派别,分析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展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铺开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理论,对实践趋势的兴起,实践的定义及解释对象,实践与系统/文化的互动等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和总结.全文论证缜密,索引广泛,纵横稗阖,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相似文献   

2.
以英国社会人类学而闻名于世的这一学派有着二元性的理论根据。其一是对于早期古典进化论者的批判;其二是对于一些被视为源于法国社会学思想家迪尔凯姆的理论的接受。英国社会人类学学派对于摩尔根、泰勒等进化论学者的批判,较之博厄斯的类似批判在理论性上要逊色得多,而这种批判则主要是由 B·马利诺夫斯基及其弟子们所作的。马利诺夫斯基对于古典进化论的批判主要是方法论上的。他认为那些前辈人类学家们所作的进化  相似文献   

3.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于20世纪80、90年代风靡西方民俗学界,是分析口头艺术和文化表演的一把钥匙。在美国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享有盛誉的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是"表演学派"阵营  相似文献   

5.
文化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摩尔根、泰勒、斯宾塞、弗雷泽、拉伯克、麦克伦南、巴霍芬等;传播学派,创始人是格雷布纳,他与施密特的学派又称文化圈学派;历史学派,创始人是博厄斯.后来又分化出"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是马利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市郎;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莱维——斯特劳斯和利奇;新进化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是英国人类学家,晚期进化论学派学者。弗雷泽一生著作众多,其中《金枝》是他的代表作。他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以人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为其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同时他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婚姻、家庭、亲属制度以及图腾崇拜的起源。这些都是他人类学成就。在人类学界,弗雷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研究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议。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是英国人类学家,晚期进化论学派学者。弗雷泽一生著作众多,其中《金枝》是他的代表作。他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以人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为其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同时他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婚姻、家庭、亲属制度以及图腾崇拜的起源。这些都是他人类学成就。在人类学界,弗雷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研究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的兴趣开始从"传统的"转移到当前文化,文化变迁与延续的影响因素成为新的关注点。20世纪中期,研究文化变迁过程的"社会文化学派"与寻求文化延续基础的"文化形貌学派"逐渐成型。文化形貌论者专注某个群体的个性,每一种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兴趣  相似文献   

9.
比较语言学派在民俗学早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建设作用 ,相对进化论学派来说 ,它略早些在学术史上得势 ,但在它的发展中 ,由于与进化论学派的不断辩争 ,其缺欠日渐显露 ,其势力也日益消减。然而 ,这个学派方法论上的某些价值至今却还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的。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个学派的兴起、代表人物、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还有它们的学术特点及其缺欠  相似文献   

10.
初期的现代故事学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首先,建立了中国民间故事体裁学;其次,初步编制出民间故事分类体系;再次,受进化论影响,运用历史地理学派分析方法,深入讨论了民间故事演进状态。这些成就给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在人类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流派———历史学派。对于它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我国学术界介绍得比较多,但对另一位影响几乎与博厄斯不相上下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罗伯(AlfredLouisKroeber)则了解甚少。为了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学史,尤其是了解美国人类学在博厄斯之后出现的发展变化,本文特对克罗伯这位博厄斯的大弟子、继博厄斯之后执掌这一学派大旗的掌门大师及其对人类学发展的影响作一概要的介绍。生平简介18…  相似文献   

12.
当代进化论     
一、蔡尔德、怀特、斯图尔德在文化进化论几乎完全黯然失色的四十年左右期间中,有些人类学家却还在进化论的传统中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斯图尔德和英国著名考古学家蔡尔德。在一些技术性的考古著作中和较普及的论述中(《人类创造本身》1941、《历史发生了什么》1946)蔡尔德利用考古学提供的资料论证,人类历史中某些引人注目的技术进步(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驯化、灌溉农业、冶金术的发明等等)引起了人类文化生活整个结构的变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30—50年代,一批被后世学者称为“美国人类学派”的知识精英,基于颅相学和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学”话语引入美国国族构建的讨论中。该学派通过对不同的种族分别进行“科学”研究,构建了一套以白人种族优越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塑造的黑人种族形象既“低劣”,也适应了奴隶制度中白人文明的“恩泽”。这种建构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南方奴隶主的拥奴思想,并被用来作为证明奴隶制合理性的依据,另一方面激发了美国白人内部的种族认同,增强了内战前国族构建中的“种族性”特征,塑造了一条“科学”意义上种族优劣的边界,为后来“科学种族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系美国历史学派开创人F·博厄斯的学生,也是他的学术继承人。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卒于纽约。在学术思想上与博厄斯有所不同。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学派是一门科学中由于学说与师承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国人类学是近百年来由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已有相当发展并形成一些学派,如"南派"和"北派"。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派别,值得研究。作者论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即以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成都建立的华西协合大学为中心的学派及该学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特点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民族学”,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和欧洲的民族学。从那时起至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它们的“兴盛”时期。不仅研究人员和机构显著增加,而且,相继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派。西方民族学是伴随着本国资产阶级对外  相似文献   

17.
藏医药学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对人体胚胎学的认识始于公元8世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认识并指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期、龟期及猪期等,体现了动物进化的几个阶段,实属罕见。此于1000多年后,被恩格斯高度评价的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与现代医学胚胎学的奠基者德国生物学家赫尔克提出的"重演论"学说相似。可见,藏医胚胎学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提出"群队→部落→酋邦→国家"的国家起源新进化论模式.该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酋邦"取代摩尔根的"部落联盟"作为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以印加等"原始国家"取代古典希腊城邦作为早期国家的典型.该理论总结了当代人类学的积极成果,基本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组织向国家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还得到了我国考古学成果的有力支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对社会进化原因的功能主义解释以及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持"融合论"等错误.  相似文献   

19.
象征人类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理论中一种经久不衰的重要流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对象征学派的许多概念、思想认识模糊甚至存在种种误解;我们试图从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入手,对象征人类学派作一个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存在过多种流派 ,如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民俗学派、俗文学学派、延安学派等。作为第一个流派的歌谣研究会 ,是一个颇松散的团体和流派 ,其中持乡土研究观点的学者 ,如顾颉刚、常惠、董作宾、台静农、钟敬文、罗香林、白启明、刘经等 ,在歌谣研究会流派中占主流地位。本文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及其他研究为个例 ,阐明乡土研究思潮是 2 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早的一种研究思潮 ,董作宾 (以及顾颉刚等 )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的最初的理论基础。本文从 (1)“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2 )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3)考订与考订者 ,(4)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四个方面 ,对董作宾的民间文艺学思想遗产和历史地位作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