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代中国文华整合的两种模式,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也具有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一是古典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延续形态;二是转型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革新形态。前者以桐城派古文和宋诗运动为代表,后者以改良主义文学为代表。这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立场,但都显示了在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理论,文学的民族性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各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扩大,文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难以用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来概括和把握的创作现象。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与客体以及文学创作的形式等方面,分别交叉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现象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理论,文学的民族性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扩大,人类文学领域随之也出现了许多难以用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来概括和把握的创作现象.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与客体以及文学创作的形式等问题上,分别交叉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现象和特点.本文就此略作阐述,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4.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文学和自然的文学都失去了精神生命的衰落时期,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它特有的方式再次连接起文学史和人类精神史中断的脉络,并且重新思考在生存意识充满危机的今天,人是否可以回到自然生态,藉此实现自身的救赎,拯救文明异化的迷惘和病痛.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出现,给后现代语境中的消费文学和时尚文学,以及危机四伏的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自然伦理、大地伦理和生命伦理的重新发现和确立,给人类的现实生存,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一线曙光,一种新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正在生态作家笔下缓慢形成.生态文学通过现实批判、生命关怀和人性剖析三个维度,努力建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6.
由于基督教文化传入并与中国文化发生整合,加之中国小说自身变革的内在需求以及基督教文化在教育、科学、文学等各领域的渗透和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化精英们的引导,基督教文化成为中国小说的又一叙事场,并为其增加了教会空间。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国小说的叙事场发生了现代转型。也正是这种转型,构成了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语境,使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出现了新的面貌,使中国小说的情节构成出现了新的走向。这些变化为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革命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播下科学、民主以及求实、创新的种子始,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划时代变革。继承五四精神,咀嚼着沉重的长痛和剧烈的阵痛,中国当代伦理精神从二十世纪末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正在艰难顽强地应运而生。中国当代伦理精神在时空参照系上,同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和西方伦理理精神相对照,是五四精神在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产儿;就表现形态而言,它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解放所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伦理生活、道德观念、国民品格、社会风尚的内在精神和必然趋势。本文力图顺应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和中国人的需要这双重尺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从与五四精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中国当代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9.
在具有比较性质的文化沟通中,"自然"一词在中西文化文学中频繁出现,构成了文化话语实践中"共同的"意义单位.这种在各自文化语境中的"共同性",往往又构成了理解的起点,既决定了各自文化文学的形态,又以各自的方法创造世界和规范人在精神和实践领域的行为和话语表现.由于中国传统思维中所固守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其所成就的是一种感性具体精神,而西方则由其超念的思维模式,所成就的是摆脱或征服一切特殊性的从而在范畴中、在上帝和彼岸世界里实现自我合一的内在同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应该富含刚健有为的精神"钙质";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它需要传递文化的正能量;而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则需要有人文审美的意义赋予。网络创作要实现其价值书写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市场导向与艺术坚守的关系,以便让这一文学获得正确的意义向度,赢得积极的价值含量。  相似文献   

11.
文学产生代变,一是源于文学自身求变的要求,一是社会文化变革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在社会文化激烈变革时期,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19—20世纪之交的文化反省运动,直接推动了文学变革思潮的兴起。文学因此开始进入时代变革大潮的中心并获得鲜明的时代品格。由于文化反省运动的矛盾性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世纪之交的文学变革思潮也存在着新旧杂糅、中西交错的复杂性。这一思潮虽然在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历史决定其任务必然由后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作为文学的民族接受,典型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诸多客观规律。本文通过对文学交流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是一种必然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的推进和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改革之风也吹进了文学研究的领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心理分析、结构分析等现代科学方法,被纷纷“移植”、运用到文艺研究中来。这正在引起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文学研究的这一新的势头已经向从事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志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材上长期以来那些相对稳定的理论教条和程式要不要重新进行探讨?要不要结合文艺发展的实际从更深的层次上去对那些文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呢?正是本着探讨和改革的精神,我想把近来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公诸于世,以乞明教。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私密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首先是在文学领域发生,并进而渗透到大众传媒这一公共领域的。随着文学领域中私语化写作的出现,"私密话题"或"情感隐私"也逐渐在媒介上衍生和繁盛,成为大众传媒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一发展过程,既可从西方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看出端倪,也可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的转换,以新的方式冲击和解构着旧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凸显了社会状态和文化精神的变革,给文学带来新的挑战和危机,构成了新旧文学在交替中交融的复杂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了现代文学独特的美学面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版画形态逐渐成为中国水墨画图式语言探索、创新的一种营养。这种情况在传统水墨画发展过程中甚少出现;反之,在中国传统美术史中,由于重道轻技的画学观的影响,水墨画往往是版画模拟、复制的范式。当下中国水墨画对版画形态的借鉴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还是现实关怀、人文传统挖掘、精神价值重塑的共同需要,是文化多元化视域下中国水墨画发展探索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地位上升。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文化问题的敏感性大大加强,引起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的变革。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动向,一是文化扩张主义,表现为文化霸权和横向文化扩张两个方面。一些国家制定了文化战略,用以来确定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结构;另一是一些国家在文化霸权的冲击下,积极地维护文化主权。文化冲突也引起了一些新的理论形态.如“文明的冲突”、“软权力”和“历史的终结”等。文化扩张和文化主权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主权斗争的一个新的领域。文化争执实际上是对主权概念的一种挑战。主权在当今社会正面临着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活跃的文化角色,在与现实的和记忆的历史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纷纭零散的现象和复杂的个体经验,组构成艺术的完整体,不仅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参与了时代的文化排演,成为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而与生活、历史和其它文化领域发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由这个历史变革时期的历史选择而产生的经济特区,它的建设、运动和种种新鲜奇异的文化现象,恰恰浓缩了这个历史转型的社会文化景观和发展态势。因此,以特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素材而创作的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不宜忽略的一面。又由于特区有着特殊政策、特殊的经济结构,构成了与内地有所差异的文化环境。这种种不同的文化条件,就会在特区生活素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施加影响,使得特区的文学创作既同整个新时期文学一样投射出时代变革的冲动,又带着一种从经济特殊区域走出来的文化风尘和精神气息。本文试以特区的小说创作为范例,探究特区文学创作的文化视野及其在把握文学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