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闭关自守政策:理论与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中国坐失良机,不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只不过是预先认可了西方世界经验的普适性而已,并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极小,即使政府奉行积极的对外经济政策,也不可能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况且,由于政府不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它也没有动力采取措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认定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不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是历史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磊 《学术研究》2005,(5):36-42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的承包制重新复活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承包制的成功只是证明了小农经济的合理性,并没有证明小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消亡是必然的,只有"消灭小农经济"才能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消灭小农经济的道路选择并没有最优解,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的新形态。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与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是民主平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翻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与小农经济改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研究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农地制度等与小农经济经济改造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恰亚若夫、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并认为以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为主线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总结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农民家庭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新鲜经验,既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制理论,又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注意以社会化服务支撑家庭农场,改造提升小农的作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和实践模式,为转轨时期小农经济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学界定"小农"概念是认识和把握小农经济形态变化的前提,也是解开整个问题的一把钥匙.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小农经济必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未过时,中国目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超小型"自给自足式农户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超大型的"赢利性家庭农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世界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一般是以农场規模不断扩大的"横向一体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二者交融互补、相件而行,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互相排斥的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九亿多农民与土地分离的速度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实现的程度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乔兆红 《社会科学》2008,20(2):154-162
在西方,商品博览会是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世界市场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其中国家政权的作用居于次要的地位.而在中国,商品博览会的举办虽然不可能没有起码的现代工商业基础,但强烈的救亡意识、振兴工商的超经济目的,使政府的倡导和参与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直接介入,中国的商品赛会将难以举办.这正是外源型现代化模式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民主生成及其扩张的经济分析——民主发展的非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木生 《学术界》2006,(5):69-75
民主随着市场经济的生成而生成,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而扩张。市场经济因内生于西方,因而民主最先在西方产生,并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确立;非西方各文明国家是在西方的征服中被迫接受市场经济的,加上本国国情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历史的曲折、漫长,并导致民主在非西方世界各国扩张的不顺。但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取得统治地位的不可阻挡,决定了民主在各国最终确立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视其现代化模式为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度形成路径依赖而将西方式现代化奉为圭臬。但实践证明,照搬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的繁荣和富强。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景象,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带来了全新启示与选择,包括坚定目标与赓续奋斗的精神支撑、独立自主与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驱动机制、和平稳定与生态持续的环境保障、工业奠基与并联推进的发展路线、治理贫困与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六个方面。这种全新选择并不是要求其他国家照搬中国方案,而是要在方法论上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经验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其急速社会变迁产物的现代社会科学在观照和反映这一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解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家在讨论如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有效推进社会建设之时,与此相关的林林总总的西方理论必然会成为关注和借鉴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因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西方世界曾经遇到的问题在性质上是相似的,因此,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和一般社会科学叙事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但另一方面,西方理论也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或准则,因为经济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相异,源自西方的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搬用到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之中。由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磨合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家的历史职责就是通过这个空间中的相互磨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建设所应着力的重点和制度瓶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和解决手段,就有可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