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谭中 《南亚研究》2011,(4):146-155
英文字"empathy"就是中国传统的"恕道"。泰戈尔象征印度对中国表达"恕道"的最高典范。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与尼勒卡尼新书在探讨印度时都不自觉地拿中国来陪衬,也是中印"恕道"的表现。不过后者对"人口红利"理论的探讨很深刻,但对中国的了解肤浅,甚至有所误解。中印两国应加强恕道,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2,(4):117-128
瑜伽修行是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瑜伽经》则在瑜伽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显要地位。瑜伽修行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三昧状态作为目标。《瑜伽经》对三昧的特征和主要种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达到这种状态的基本修行手法。《瑜伽经》中的这些内容与印度远古的宗教圣典有重要的渊源关系,并在发展中与古印度其他派别文献中的有关成分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特色,促进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佛本生经》之后,《五卷书》是印度古代最为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全书由数十个寓言故事组成,分为五卷,因此得名。其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自古以来游历欧亚,流传全球,所以,《五卷书》被人誉为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五卷书》开头的楔子中,提到作者是毗搜纽舍哩曼,但不可信。书中的寓言故事,实际采自民间,创造者首先是  相似文献   

4.
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与中国儒家文化徐晓风圣德太子(574-622)是日本文化的奠基者和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开拓者,是日本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统治者之一。他自幼习"内教"和"外典"①,撰写《三经义疏》②,制定《冠位十二阶》(603)和《十七条宪法》(60...  相似文献   

5.
史桂玲 《南亚研究》2012,(3):144-155
本文旨在探讨《妙法莲华经》梵文写本及其译注本的概况。着墨较多的是梵本《法华经》在中国内地、新疆、西藏以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域自19~20世纪初叶的新发现,特别述及在喀什噶尔、尼泊尔、吉尔吉特等地所发现的数量可观的《法华经》的梵文贝叶本及其在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尼泊尔和日本等国家的藏储状况。这些写本或抄本虽然统称梵本,但字体却大相径庭,如尼泊尔的普几卯勒、新疆的波罗迷字、中亚斜体以及古于阗体、佉卢文等字体。此外还涉及汉、日和西语的译注发现和存储情况。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结晶徐首军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15个年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跨越10个春秋。收入《文选》的一百多篇文章中,纪录了邓小平十几年改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多处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中印、中尼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友好关系史上,公元7世纪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王玄策,洛阳人,曾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为朝散大夫,因出使印度时曾被中天竺摩伽陀国的篡位者阿罗那顺(Arjuna)袭击而著名于史册。但由于职位太低(朝散大夫,从五品),两《唐书》均未立传,故生卒年不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已佚。现在只能根据中国古籍中散见的零星材料而考见其印度之行的一二事迹。  相似文献   

8.
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 :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是英国著名学者 ,曾在 195 9年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 ,目睹了印度对华战争的整个过程。196 7年回国后 ,他进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 ,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 ,并于 1970年出版了在国际上影响巨大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此后 ,马克斯韦尔仍不断跟踪和研究中印关系的发展 ,写过一系列有关的论文和文章。《中印边界争端反思》是他的新作 ,发表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 1999年 4月 10- 16日一期 (第 34卷第 15期 )上。作者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不断增加的新史料进行分析后…  相似文献   

9.
“慈悲者之城”,这个概念出自《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又称《大乘无量寿经》,篇幅极短,是敦煌遗书,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卷中,据分析是敦煌沦陷于吐蕃时期由吐蕃僧人法成依据梵文译出。这篇短经的藏文版据说也是出自法成笔下,《大乘无量寿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文艺》月刊1985年4月号报道,《日本历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普及新版《日本历史大辞典》最近已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该辞典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是日本“唯一正式的历史大辞典”。该辞典共十二卷:一至九卷是辞典正文,第十卷为补遗、索引,别卷一为日本历  相似文献   

11.
陈寒 《唐都学刊》2002,18(2):66-69
自中印文化始有交流以来 ,佛教即为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印度佛学输入中原汉地 ,过程繁复 ,路经殊途 ,语言繁杂。六世纪前印度佛教输入汉地 ,以贵霜的分崩、月氏人的东迁为源头 ,以陆海两条丝路商道为主要路线 ,经数百年语言文化的碰撞冲突 ,最终在隋唐时期得以完全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王立 《唐都学刊》2003,19(1):11-16
东亚沿海有关海中大蛇怪兽传说,可以看出不仅是一个佛经母题文本承继性问题,还有着多种因素陆续起作用,如水文气象及仙话的民俗背景介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母题由地区向周边扩散的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熊琛然  彭邦文  王礼茂 《南亚研究》2020,(1):101-124,151,152
制衡中国在中南半岛国家的影响力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介入中南半岛国家事务的主要战略目标.科学合理地测度中国和域外大国在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的变化,既是对中国崛起所处地缘环境准确认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周边地缘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国家间实力比例关系和不对称依赖关系,构建了国家对外影响力模型,定量测度了2000~2018年中美日印四国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呈持续上升趋势,美国和日本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印度相对稳定;第二,中国对老挝和缅甸的影响力在2012年和2016年均出现了下降,同时期的美国、日本和印度对老挝和缅甸的影响力并没有提升,表明中国与美日印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变化并不存在“我降—你升”的逻辑关系;第三,美日印三国在体系和战略层面给中国对外影响力带来了一些压力,在中南半岛国家层面上对中国影响力提升的影响有限;第四,国家间实力地位高低是决定国家对外影响力大小的主导因素,不对称依赖中获得的影响力大小是决定国家对外影响力大小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48年5月,印度向中国国民政府提出在疏附建立领馆的要求,虽然国民政府认识到印度的设馆目的并不单纯,但仍然决定同意对方在疏附建馆。作为一种对等行动,国民政府亦提出在印度的葛伦堡设立中国领事馆,并经中国驻印大使罗家伦向印度提出。虽经罗家伦与印度外交部长梅农多次交涉,印度方面始终未予以明确支持,而是借故推脱、阻延。罗家伦坚持印度须同意中国在葛伦堡设领的原则后,中国方能同意印度在疏附设领,但国民政府外交部最终向印方作出妥协。中印设领交涉凸显出印度独立后国家主权意识空前膨胀,刻意继承英帝国侵略所得的边界及利益。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海权格局对中国的远海战略通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保卫印度洋航线安全、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稳定是未来中国海权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也是当前中国海权发展的现实动力。本文认为,向印度洋发展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的必由之路,印度是现实的战略竞争者,但双方仍有合作的空间。中国应充分考虑印度洋的现实形势,尽最大努力维持中美印海权三角关系的相对平衡。本文建议采取"精心选点、低调布局、合作为先、缓慢渗透"的策略,逐步推动中国海权向印度洋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的崛起,其“东向政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首要意图已经从谋求经济利益转变为战略利益空间的扩展,经济利益与安全因素仍然是“东向政策”新阶段的重要意图.印度崛起背景下,“东向政策”在地理范围上不断扩展,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深化.印度实施“东向政策”有制衡中国的考虑,但是“东向政策”在战略上更多的是对中国的“软制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印度“东向政策”对中国的软制衡,也取决于中国怎样应对“东向政策”,中印可以通过“安全互构”的方式建立战略互信,中印应理性看待对方战略利益的扩展.  相似文献   

17.
杨思灵  徐理群 《南亚研究》2020,(1):21-52,148,149
印度是中国在亚洲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周边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课题.洞朗对峙之后,中印两国高层保持了频繁紧密的交往,两国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客观来看,鉴于中国在印度地区安全知觉意象中的复杂性,中印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中印关系中,双方的安全知觉是错位的,即在周边安全环境中,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印度则认为中国是其周边安全环境中最首要的因素.在这点上,从2002~2003年度至2018~2019年度印度国防报告中均有体现.毋庸置疑,历年的印度国防报告形成于印度安全知觉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印度在全球与地区层面对中国的安全知觉意象,涉及中国的内容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在其地区安全架构中的看法与知觉.厘清这些印度对华安全知觉意象对于思考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历年印度国防报告及其综合的外交实践,大致可以勾勒出印度对华安全战略的形态.研究认为,如何稳妥地促进印度地区安全知觉中中国意象的转变是中印关系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卢光盛  聂姣 《南亚研究》2020,(1):74-100,150,151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陈自明 《南亚研究》2010,(4):145-15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印度与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开始复兴和崛起,文化交流开始变得频繁。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和舞蹈。著名音乐大师拉维·香卡、苏布拉玛尼亚姆和舞蹈大师莉拉·桑姆生在中国精彩的艺术表演都深深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印度音乐与舞蹈,多年来有不少中国学生和学者前往印度留学和从事研究。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院校分别开设了印度音乐与舞蹈课程,并向全国各地推展,目前,中国人对印度音乐与舞蹈的兴趣日趋浓厚。印度的音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洪 《南亚研究》2010,(4):11-23
本文主要分析中印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投资发展进程,比较和证实两国不同类型的对外投资机制,即中国政府主导型和印度私人企业主导型的投资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投资效果和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