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民歌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然而,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有质量地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鄂伦春小唱》为例,对三个不同版本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对鄂伦春民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鄂伦春族民歌在鄂伦春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鄂伦春族音乐体裁赞达温其中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研究,对比其在曲式、调性及旋律方面的异同,以映射到赞达温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蒙古贞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全球化、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复合挑战与立体碰撞之下遭遇发展危机,面临传承困境.蒙古贞短调民歌的当代境遇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问题的缩影,而"千灯互照,光光相映""互守尊严,万象共生"的民族生态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具有重要启示.在环境与主体的互动中实现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文化自觉,在美美与共、 重叠共识中探索多种传承方式的互补与互动,在文化互助、 相互学习中搭建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平台,凸显民间艺术灵韵、 促进多族文化共生,是让蒙古贞短调民歌焕发艺术魅力、 重现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和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基因。它体现了我国各个民族,在没有被进行特殊雕琢的自然环境下,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同时也展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及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原貌。然而,当今音乐文化正在发生基因"缺失突变","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歌歌唱形式渐行渐远,人工雕琢痕迹越演越烈。这种音乐文化的缺失,势必带来音乐功能和作用的改变,致使音乐服务于人类的宗旨发生着质变,最终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鄂伦春族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着手进行探究,歌曲的发展变化依附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同时也反映出鄂伦春族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文献收集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对鄂伦春族音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校对了现有鄂伦春族音乐种类的名称,更加贴近其本民族的原有含义,达到对探析鄂伦春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舟曲藏族民歌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曲藏族由于地处主流藏族文化的外层区域,且其生活环境大都是在深山丛林和高山地带,因此他们传承和发展了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同于主流藏族文化的本土民族文化,其中的音乐文化是最典型、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当地的民歌长期以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文字和语言相脱节的原因,音乐种类的名称、来源及其原意已不被人所知.本文针对以上这种情况,结合当地的藏语发音,试着从当地人的习惯称谓及不同的曲调形式对民歌种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历史上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方处在偏远的边疆,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使鄂伦春族的文化不致失传,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部由王立坤主编的《鄂伦春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其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绍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文章前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艺术形态,具体描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伦春族人对歌舞的重视,后半部分讲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就现在情形来看如何发展和传承鄂伦春族舞蹈.  相似文献   

12.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2023,(11):110-117+168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卓颐 《民族论坛》2012,(24):107-109
传统音乐正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特别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音乐文化濒临消失的危险。本文以闽南民歌的传承为例,分析现状与原因,并立足文化的本质,提出富有针对性的保护之策。  相似文献   

14.
黎族民歌是黎族原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民歌担负了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视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黎族民歌是黎族人集体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集聚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黎族人利用歌谣守护着传统和教育后人,不少的生活知识、祖先历史、宗教观念以及风俗常例等,皆依民歌的口传方式世代相承.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民歌不啻为黎人口传之"文典"也.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音乐,用以表达情感、歌颂美好事物、传承文化典故、描述生产生活.达斡尔族的民歌类型划分清晰,主要有萨满、山野歌曲和叙事歌,歌曲的题材十分丰富,演唱风格多样,是一个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值得进行良好的保护并进行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是桦树皮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桦树皮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品制作.目前,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法律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桦树皮制作技艺后继乏人及"文化贬低"现象等.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应纳入国务院的立法规划,鄂伦春族聚居地的地方立法亟待加强,促进鄂伦春人对桦树皮制作的参与,加大各级政府的资助扶持力度,保障鄂伦春族的环境权等.  相似文献   

17.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7,8(4):61-67,118-121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出了彝族音乐文化的深刻痕迹与属性.本文通过对近100首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收集与整理,着重探讨火把节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包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法旋线、节拍节奏、唱词特点、演唱形式等.总结出火把节民歌在其音乐形态上的独特之处,展现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珍贵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显著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流传于大巴山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现了跨越性、历史性的重视与挖掘.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巴山背二歌"已经慢慢在走向磨灭,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本身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情,在本文浅谈几点关于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巴山背二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常以唱山歌的方式交流思想,传情达意。其民族音乐文化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仅仅是民歌器乐,还有多样的艺术形式,所以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保护传承工作仍然不能够满足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需要。本文以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应问题为着手点,对其进行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土族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农牧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涉及民歌和舞蹈两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环境的变化,土族地区部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处于濒危消亡状态;应采取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不断探寻土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