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祭祀仪式与饮食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围绕食物供品发生的献祭行为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具有特殊的符号意指功能和象征意涵。在人神之间求索酬报活动中,白花村客家人承袭了一系列传递其思维模式的食物供品献祭体系,并通过形状、属性、"谐音类比规则"来隐喻祈福禳灾的心理需求,隐含了客家人基于联想的象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背经转山是土族聚居区的传统仪式,其功能主要是农田祭祀与管理。在仪式中,多元信仰和民间组织的互动,建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内生的秩序。这种由传统资源建构的内生性秩序,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义,并最终构成岁末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愿仪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也是土家语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还愿仪式的神系、法具系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特征;仪式语言的变化不仅是社区语言生活的变迁所致,还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还愿仪式的功能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王崇拜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洮州民间奉祀的十八位龙神多为明初的开国功臣或皇亲国戚,这种现象在全国的龙神崇拜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本文对洮州的龙神信仰从形成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今甘肃省临潭县、卓尼县古属洮州,此地民间信奉的18位龙神[2]多为明初开国功臣或皇亲国戚."常爷"是18位龙神的首席,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回回人之一常遇春,他还是洮州藏民信奉的海神,受到汉、藏、土等多个族群的奉祀.常爷崇拜打破了村落和族群的边界,在汉、藏、土、回等多族群共存的时空中实现了人们跨村落、跨族群的不同层次上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一崇拜尤其有着民族文化学界值得关注、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英国北肯色诺顿丁山狂欢节的精彩叙述和深入分析为线索,展示了社会象征的戏剧性过程和仪式符号承载的权力再生产状态,揭示出文化样式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是分析复杂文化情景的范例.它探讨了在种族、阶级、移民、贫富等交织而成的复杂社会里,人们如何认同身份,继承文化传统,利用仪式,节日创新,组织社会剧,达到娱乐自己,满足心理需要,动员群体力量,寄托信仰,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最后对艺术和政治应该保持何种关系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女性祈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祈雨活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上至君臣下至百姓的一件大事。祈雨仪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全民性。女性是祈雨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就其特殊角色进行了民俗学解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盘瑶神像画的调查研究,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盘瑶的神像画是画师在宗教力量的驱使之下所创作的仪式用画。同时,神像画是一套完整的符号象征系统,具有仪式象征的功能,能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乡土情感、国家话语、价值追求。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同时也表达出了民众借助传说"再造传统"的过程,是"民俗是一种过程"这一理论的一个有效个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粤西潭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整合和认同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的村庙与宗族的整合模式,并指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是民间信仰复兴的最根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吴震东 《民族学刊》2017,8(4):28-34,102-104
微端红包在网络社群中扮演着"多重能指"的符号性角色,关涉着认同性仪式、情感象征与价值交换等诸多议题.微时代的网络社群红包作为人类学意义上的"礼物",在一种"流动的循环"中表现出集体狂欢的倾向,这进而实现了符号作为文化资本的情感性消费.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红包作为现代人群生活方式的一个表征,其价值与意义也有待进行人类学层面上的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丁苏安 《民族论坛》2012,(18):57-66
维克多·特纳是英国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特纳一生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象征之林:恩丹布人仪式散论》(1967)和《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1969)是他的代表著作。特纳的人类学研究多以象征仪式为主题,通过仪式把握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不仅如此,他的仪式研究还注重分析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社会戏剧以及朝圣。他的仪式理论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议,他们对特纳的仪式研究进行评价,同时也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桂北村落以"天地国亲师"为崇拜对象的传统民间信仰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人们在子孙绵延的情感之链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基础,祖先与子嗣在阴阳两界之间互相支持,而兄弟与村友成为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永恒的同道者。通过以丧礼为代表的情感宣泄机制,人们直觉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这种信仰型塑了全体村民对于村庄的深切认同与情感依恋,使得他们在村庄公共生活中甘心付出,并主动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