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感说”与“摹仿说”分别为中西古典审美方式。一般来说,“物感说”的形成是以《乐记》为标志;“摹仿说”的形成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标志。由于这两部著作产生的年代十分接近,也就成为中西古典美学寻根溯源予比较的最好样本。 由于人类共同的起源及接近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审美思想上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习俗、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审美思想的差异,也包括审美方式的差异。往往,审美思想的差异又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色。“物感说”和“摹仿说”一定程度代表了中西方古代的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3.
"质与文"与"合理与合式"是韩非子和贺拉斯分别提出的两组相互对应、有相似之处的形式理论范畴。这两个范畴不仅表现了中西古代文化思想背景、世界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的根本性分歧,而且也表现了中西形式理论在主体问题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5):128-135
传统诗学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文体上,由于清代词学尊体和通俗文学繁荣,文体地位较低者多被比附于"诗","穷而后工"说由诗而统摄到词、戏曲、小说甚至外国文学作品,成为涵盖众多文体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论命题;在性别视角上,由于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基于女性创作特点而提炼出的"诗福"说问世,这是与"诗穷而后工"相对立的一个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实现了理论的越界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近两年基本上是沿着“两权分离”的思路在探索中前进。但是,目前理论界不少同志对这条思路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产生这一分歧的关键原因是双方对“两权分离”的理解不同。因此,进一步讨论这一理论命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形象”充任文艺学核心范畴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十分明显,传统文论中“意象”的内涵经革新后,可以取代“形象”,这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陈俊民上承胡适、梁漱溟“哲学方法”之主旨,继胡梁之后,在中国学术界能“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西方的哲学方法论正确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真正能从中、西、印“三方面哲学史细...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条文的问题根据和思想逻辑,集中探讨了文化遗产“有形”与“无形”兼具的特点,进而指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麦茹  严红 《唐都学刊》2003,19(2):76-79
“中”在中西哲学上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中国的儒道释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都给予“中”以强烈关注 ,不同的是 ,儒家为道德之“中” ,道家为自然之“中” ,释家为性空之“中” ,亚里士多德为德性之“中” ,四家之“中”各有特色 ,“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始于巴门尼德的西方传统哲学 ,通过提出“能否思想”的哲学真实性判据 ,建构起知识必然性的哲学世界 ,现代哲学则通过阐发“有无意义”的哲学真实性判据 ,建构起偶然性的哲学世界。“能否思想”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命题 ,它潜藏着将人的自由消解于理论中的危险 ;“有无意义”是一个生存论命题 ,它将理性纳入生活世界 ;马克思则通过生活世界中人的实践活动 ,来解释必然性与偶然性 ,思想与意义 ,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从而引起一场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2.
李春光 《学术交流》2012,(8):161-163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两者在理论背景、翻译原则、学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点,在追求忠实性、通顺性、读者接受性等方面也有相似性,但在翻译行为上却有很有很大差别,这源于"信达雅"与"目的论"对原则等级的态度不同。"目的论"与"信达雅"的共通之处再次鉴证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生命力,中西方的理论碰撞与对比分析也会带给理论研究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赵晓力 《社会》2023,(5):87-111
从清末变法开始,中国婚姻法的禁婚范围经历了一个从“五服”到“三代”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自周代以后奉行“同宗不婚”的周礼,对中表婚则听民自便,法所不禁。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亲属编》按照男女平等原则,将中国传统亲属分类——宗亲和外亲——改为西方式的血亲和姻亲,五服之外的宗亲和三代以内的中表亲能否结婚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与民间“同宗不婚”之礼的矛盾和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优生政策与婚姻自由原则在中表婚问题上的冲突,指出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亲属分类凿枘不入,中国亲属分类是建立在社会性的“男女姓别”基础上,而不是生物性的“男女性别”基础上,传统社会“同宗不婚”和“中表为婚”是由于亲属制度重内轻外而非重男轻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李勇华 《浙江学刊》2003,(3):219-221
党的十六大把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郑重写入了党章。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关于自身性质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作出的积极回应 ;体现了党的历史地位历史任务转换的新要求 ;它是对传统政党观念的重大突破。“第二个先锋队”命题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6.
美实在是一种有别于物理实在、感知实在的特殊存在,它明显地带有主体和客体的“共生”性。现代科学的兴起变革了传统的实在论。量子论、相对论已经证实了经典力学所主张的客观实在也是观测主体和被测对象间的“共生”结果。建立在现代实在观上的多世界理论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可以由多个观测主体以多种抽象方式所把握的多图景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得到的本体论模型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不同的人对现实世界抽象方式不同所得到的本体论模型也不同。多世界理论关于多个世界本体论模型的确立,对于解决美本体问题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渤日关系论──“属国”?“与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任鸿章,马一虹渤日关系,由于双方在利益取向上存在着差异:一方面为寻求友好与贸易利益,一方则希望借助对方来聘提高其大国地位,其中的矛盾,在双方互聘伊始的国书中已现其端倪。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潜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崔莉 《浙江学刊》2002,(1):94-97
刘勰和卡尔维诺都对文学的美学意蕴进行思考、探讨 ,时代风气诸种因素的不同 ,使他们在理论文学时面对不同的境遇和针对不同的问题。本文试从梳理中西文论风格理论入手 ,就刘勰的“八体”和卡尔维诺的“六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一“寂”是芭蕉最基本的文艺观念之一,也是日本徘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提出的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界定和阐发。对“寂”和“兴趣”这两个观念作比较思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理论上的异同,深化对两国古典文艺的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对东方传统文艺美学的研究。“寂”和“兴趣”,分别产生在日、中两国古典文艺的丰厚土壤上,对两国的传统文艺理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既根基深固,又影响深远。“寂”在日语中本是用来说事物的古旧,或是一种荒凉闲寂之貌。虽本来不与文艺理念有关,但当这种古貌或闲寂伴随着一种吸引人心的情趣时,“寂”就具有了一种美感,具有了美的意义。见于和歌的判词,藤原俊成为第一人,在“住吉社歌合”、“广田社歌合”的判词中,他曾用了“姿与词中正可见寂”,“具寂之姿”,“言词中见寂  相似文献   

20.
“妻管严”戏称“气管炎”,实指家庭中的妻子们平时在经济上、生活上或在社交上对丈夫们实行不同程度的限制、控制的现象。为了比较科学地讨论妻管严现象,我们尝试将“生活费的支配”、“零用钱数额”、“购买贵重物品”、“子女教育”、“赡养双方老人费用”、“请客送礼”和“探亲访友”这七种情况在平时一般由谁决定或作主,作为确定妻管严的内容。1990年7月,《家庭》杂志社的家庭研究中心对全国城乡不同层次的928位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