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人名的探析和研究,已有学者做过许多工作.文章仅对文书中出现的"粉堆"这类人名进行探讨,以展现这个人名背后所体现的生动社会画面和人们的审美趋向和心理,并考证S.4504V的书写年代.  相似文献   

2.
氏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化的进程中长期存在,氏族结构在进入国家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在社会变迁的运动中逐步地演变成了公族、家族的形态,对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架构、法律精神、法律规范形式上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希亮 《云梦学刊》2006,27(2):15-18
冯天瑜先生的新著<新语探源>,从思想文化史的视角切入语言领域,着重探究了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互动间的语汇变迁,极具学术价值.然该书在具体细节上却失之检核,诸如日期、人名、书(报、篇)名之误以及著录不规范等所在多有,实属白圭之玷.本文以例举方式对上述疏误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4.
说殷墟卜辞中的“王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甲骨文中的“王族”,不仅仅指时王所在的那个氏族,而且包含了多个与在位商王有或远或近的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是同“多子族”一样的子姓商人族氏集合的称谓;可能属于商代“王族”族氏的有犬延族、戈族等;“王族”的成员既有贵族,也有普通的族众;既从事对外征伐,也从事农作  相似文献   

5.
人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特殊对待。但藏语人名被汉译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对藏语人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人名翻译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6.
卷二二《王昙首传》帝示僧虔古迹十一卷,就求能书人名。僧虔得人间所有,卷中所无者,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书,桓玄书,及王丞相导、领军洽、中书令珉,张芝、索靖、卫伯儒、张翼十一卷,奏之。又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602~603页)按:十一卷,《宋书》作十二卷,中华书局校点本  相似文献   

7.
夏代之时,商族在迁徙过程中,其整个社会形态、氏族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母系向父系、由父系向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最终向原始的国家雏形过渡、变迁。对于商族而言,其始祖契时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王亥王恒时期已是典型的军事民主制时期,而大约在上甲时期商族已初具国家形态的雏形。商族国家的形成之路,颇有些与后世那种周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模式相似,或者可以说有些像是征服者日耳曼模式。  相似文献   

8.
吴利中 《学术探索》2003,(12):63-65
原始宗教是原始氏族———部落制社会的伴生物,是氏族制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氏族———部落制的社会存在,原始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初民的生存需要和群体组织延续的需要,原始宗教在事实上从诸多方面满足了这种需要,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上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原始宗教及其文化功能的发挥,人类文明的维系、积累和传承就失去了精神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朝鲜语命名实体中人名的提取,从语法结构、上下文结构、语义结构等三个方面剖析了人名的语言学特征。首先,通过统计研究,确定了与人名结合较为频繁的几种助词组合作为人名初筛特征,同时提出仅与前一音节相关的助词形态变化的统一化方法,来降低构建自动抽取语料库时的标记复杂度。其次,通过常用称呼加上下文窗口的方式快速定位人名,提高人名抽取的准确性。最后,针对不同语境下的人名分类变化问题,提出细分化和提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名研究是姓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名研究与文字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名不只是区别人与人的符号,同时又是文化的镜象和观念的折射。以往对汉以前的人名研究不够。汉以前的古文字资抖中有许多人名资料,可以与典籍中的人名进行对比,进行各种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俄文报刊中先例人名正作为关键词实现着自己的文化伴随意义,同时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转义。最近几年,这类先例人名的使用明显增多,并且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特别关注。以“ПётрПервый”为例,对人名隐喻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专名的形象比喻增强了报刊文章的感情表现力色彩。(该文章的语言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定期出版物)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外国人名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出现的书写和著录不规范问题,对外国人名在10种英文原版期刊中的著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我国对外国人名在出版物中著录的相关规定,归纳出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的(总)目次表、论文署名、正文、著者索引、致谢项和参考文献表中的书写和著录特点及规律。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撰写和编辑科技论文时更好地遵循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著录规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人名为主,重点探讨其中的羌人和西域诸国人名,对于了解与认识汉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名外来词是外来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关于其用字研究过去往往是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所关注的.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透析出人名外来词存在用字的性别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人名外来词用字的性别特征是语言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西人名口译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文 《天府新论》2006,(5):157-160
通过对人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中西人名在结构上的差异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口译中西人名时通常应遵循两大原则: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在此原则下,可采用几个具体策略,包括归化和异化、音译和意译、依照姓名原语发音定音,以及口译人名时不同于笔译的特殊处理方式,如简译、不译、只译姓氏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隶属歙县,1987年黄山市成立时,划归黄山市屯溪区的篁墩,在徽州的氏族移民迁徙和追求氏族血统的宗族社会形成中,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以此作为始迁地和保祖发祥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在众多的迁居篁墩的氏族中,程氏和朱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姓。  相似文献   

17.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王淳 《兰州学刊》2008,(11):149-152
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及其婚姻状况对秦国的政治势力演变和商鞅变法都有巨大的作用。由于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婚姻关系混乱,形成了独特的母系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这与六国一脉相承的公族势力恰好相反,母系贵族势力往往一朝而衰,不能形成动摇君权的顽固势力,因此变法顺利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继而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9.
再论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兼与那木吉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夏季,名为《狼图腾》的小说宣称:“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重弹这样的论调,极力鼓吹“狼的精神”。其实,蒙古先民是以“鹿”为图腾,“狼”并不是蒙古民族的图腾。况且,各民族的图腾并不代表该民族的性格和强弱。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用来作图腾的往往是最卑微的动物。图腾乃是氏族、婚姻集团的标志,它首先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网名与当代文化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名是当代人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传统人名不同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专用性、易变性、随意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人名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网名作为当代人名系统中的新成员,同样积淀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特别是蕴含着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