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运用汉语语音知识,通过对一系列京剧唱腔例子的分析,较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传统京剧的舞台语言“韵白”;京剧吐字行腔的原则“依字行腔”;京剧演唱富有特色性的艺术手段“切音唱法”和“衬字”运用等问题.既有一定学术性,对业余京剧学唱者又有一定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州剧坛自近代以来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逐渐衰落,但在继承传统、顺应时代变化中演变.苏州剧坛一方面传承昆剧,包括整理曲谱、成立民间曲社,坚持职业演出等,另一方面接纳京剧及其它戏剧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华人时刊》2008,(3):92-92
1月20日,南京市海内外京昆票界联谊会暨Ⅸ京昆票界》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市机关礼堂隆重召开,众多爱好京剧昆剧艺术的票友们汇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话发展,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到场嘉宾中有德高望重的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孙跃明,还有几位程派表演艺术家和昆剧表演艺术家,以及南京市各界名流、各兄弟票社代表共200余人。  相似文献   

4.
结构意识是电视节目创作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意识。韵白是典型的电视结构语言 ,是创作者结构意识的具体物化。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可以运用电视多种表现元素创造韵白 ,传达给观众某种思想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乾隆时期昆剧在北京的演出情况,分别从独立昆班的兴盛、内廷昆剧演出的鼎盛以及昆剧折子戏演出的兴盛三方面进行论述,以突现昆剧在乾隆时期的时代特征、演出特点及本质形态。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堂会演剧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职业女伶承应堂会开了近代女子班社公开演剧的先河;票友串戏于堂会促进京剧艺术发展;堂会演出的剧目以京徽为主,昆剧尚有插演;室内戏台大量出现、堂会剧场向戏园转移等。这些进一步表明了戏曲审美对舞台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如何保护昆剧 ?近百年来昆剧急剧衰落的历史证明 ,折子戏一招一式的战术性继承最终不能保全昆剧。昆剧的战略继承要求对继承主体的认识 ,从传统的艺人向观众位移 ,只为昆剧的观众秉执大权 ,能对昆剧进行生杀予夺。长期以来 ,正是由于我们继承思维的局限 ,一贯无视“观众选择”的法则 ,从而不能有效遏止折子戏的高速衰亡。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文化部提出昆剧“八字方针”后 ,才为昆剧的科学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 ,昆剧振兴的标志不应该是折子戏的反复会演 ,而应该是本戏演出的繁荣。优秀的本戏演出是观众归来的主渠道 ,也是昆剧保护、继承的一项十分繁重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9.
吴新雷教授任主编,俞为民教授、顾聆森研究员为副主编,共有111位学者参加撰写,历时10年,终于著作成功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出版,这是中国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我有机会阅读了这部《大辞典》,认为她是昆剧历史的全面总结,昆剧知识的科学普及,对昆剧今后的发展,对广大的昆剧爱好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昆剧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工丽典雅、浓郁醇厚等艺术特色,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和“中国戏曲的活化石"。198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侨讯乡情     
南京市海内外京昆票界联谊会暨《京昆票界》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隆重召开1月20日,南京市海内外京昆票界联谊会暨《京昆票界》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市机关礼堂隆重召开,众多爱好京剧昆剧艺术的票友们汇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话发展,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到场嘉宾中有德高望重的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孙跃明,还有几位程派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长阳南曲渊源于容美土司时期司主田舜年、田丙如、田如对昆曲《桃花扇》的移植和扶持。长阳南曲从演唱题材方面看,显然具有引进曲种的本质;从艺术特点方面看,属于"阳春白雪"类艺术,与明末清初的昆曲艺术有类似、近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14.
清末北京剧坛昆剧极其衰微,"几如广陵散"。一开始曾成立了一两个专唱昆腔的戏班;后来昆班解散,昆剧只能由昆腔演员在寄身的徽班中偶尔插演一二出,或在堂会中演出;再后来昆腔演员开始改歌他调,昆剧由这些演员在唱黄皮外偶尔演一二出;再后来昆剧演员断档,传统的昆曲折子即自明万历年间进京、在北京流行了200余年的"苏昆"已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寄生在昆弋班中的一些以华丽的灯彩、砌末取胜的昆腔武戏,而传统的昆剧此时仅仅作为演员习剧的基础存在。  相似文献   

15.
家乐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也是昆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家乐即家庭戏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需要为目的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一组织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痴迷昆曲,蓄养家乐盛行一时,梅鼎祚、吴用先、吴琨、阮大铖、汪宗孝等安徽籍的家乐对于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戏曲表演和昆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再论京剧改革的田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曾经提出20世纪中国京剧改革的三大模式(即梅兰芳模式、田汉模式、延安模式)的理论。这篇文章进一步强调了田汉模式与另外两大模式的区别(为文化还是为政治?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并结合新时期以来的戏曲实践,强调了田汉模式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对当前京剧现状的重要意义,强烈呼吁现代京剧的新生。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昆剧的理论批评@顾聆森$苏州市戏曲艺术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5~~  相似文献   

18.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戏曲史家通常认为浙江温州(永嘉)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其特殊地位。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后,很快就传播到浙江各地及邻近的江苏、福建许多地区,并且出现了以这些地方为名的各种声腔,其中最早的是海盐腔。海盐腔滥觞于宋末而盛行于明代嘉隆以前,一度成为一切南唱的代表。昆山腔崛起以后,海盐腔仍在各地上演。现在“永嘉昆腔”中称为“九搭头”的各类早期南曲曲牌.可能就是海盐腔的遗音。与“永嘉昆剧”相类似的,尚有浙西金华一带的义乌“草昆”、浙东台州一带的“黄岩昆”及浙东、浙西“三合班”里的一些早期南曲曲牌腔。  相似文献   

19.
京剧大师程砚秋创造的唱腔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开创了旦行演唱艺术的新境界,拓宽了唱腔审美的新视野;唱腔字韵的严格考究,提升了京剧旦行行腔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其全面走向历史性成熟;其中折射出的开放意识、博大胸怀和创新精神,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庶几堂今乐》是清后期著名慈善家、京剧作家余治创作的京剧作品集。余治从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出发,选择观众建悉的题材重新创作,组织家班巡回演出,并力促剧作的刊行,都体现了余治的京剧热情。余治主张京剧创作的教化功能,体现本体意识,力求创新以及关注当下性等戏曲思想,在京剧思想史上颇有个性。其京剧活动及思想对现代人们理解京剧的教育功能、审美取向和创新发展等诸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