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作为句末助词在近代汉语中表示出一定的时体意义,通过详尽考察《金瓶梅词话》中"来"的具体语法意义可以看出,"来"表示过去发生义和表示事件的完成,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来"的近过去和完成体用法。但《金瓶梅词话》中"来"的这种语法意义并不稳定,还可以表示过去经历义和将来时,"来"处于向典型时体标记发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形的角度对比了中日"手"语义派生的特点,发现汉语"手"主要是以语素的形式进行语义派生的,而日语是以语素和词两种形式进行的。由于日语是黏着语,后面附着「に」、「を」等助词可以组成各种灵活多变的惯用形式,加之汉语词汇的大量引入,使得日语「手」的语义有词和语素两种派生方式,由此扩宽了语义派生的领域,大大增加了语义派生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度副词"好"是由表示"美好"义的形容词"好"虚化而来的,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很少见。宋以后略多见,元明清是其出现的高峰时期。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好"主要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一些动词性词组,并且所修饰的词在语义色彩上没有受到"好"本身语义色彩的影响。同时,"好"除了单用外,还组成了"好生、好不"等复音形式来表示程度之高,其中的一些形式不但沿用至现代汉语中,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语复合动词里的部分后项动词以及部分前项动词在构词过程中产生了语法化变化,失去了该词汇所具有的本来意义。其语法作用相当于汉语中表示极端程度的甚词表达,主要用来表示程度或者强调等意义。但是,日语甚词表达和汉语甚词表达之间在所用词汇上没有交集。所以,不能使用汉语甚词表达去套用日语的甚词表达。  相似文献   

6.
苏州方言"转来"在句中既可以作谓语,又可以作补语。"转来"作谓语时,表示运动体返回到原来所在位置。"转来"作补语时,多表示运动趋向,有时也可以表示状态转变或动作完成。根据所依附动词V的不同,表示运动趋向的"转来"的意义可分为三种:表示线性返回式移动、表示旋转运动、表示虚拟移动。表示状态转变的"转来"包括表示领有状态的复原、表示客观状态的复原和表示心理状态的转变三种情况。表示动作完成的"转来"通常带有周遍意义,暗示动作V遍及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事物。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经历体标记过的语法演变过程比较清晰,即表示空间上运动的实义动词——表动作完成结束的助词——表经历的体标记,在国际主流语法研究理论生成语法的框架下,用完结短语假设理论对过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理论解释,这种分析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童之伟 《学术界》2023,(10):5-25
“汉语权利”指的是在中国本土形成并融入现代汉语、指称范围不包括任何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和化权利”指汉语的“权利”一词进入日语法学后发生变异、指称范围包括各种公共权力的“权利”一词,后者严格来说属于未经翻译的日语。“汉语权利”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随后进入日语法学并保持了20余年的主流地位。“和化权利”出现于日语法学的时间大体在19世纪80年代,经过与“汉语权利”的竞争,到20世纪初完成了定型化,同时开始返流中国。“汉语权利”与返流中国的“和化权利”也有过竞争,但毕竟势单力薄,顶不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语法学全面承袭了以和化的“权利”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和化权利”在当代汉语法学研究领域影响日渐式微,但在法学基础理论教学领域仍处在主流地位。当代汉语法学应全面回归“汉语权利”,同时吸纳“和化权利”的合理因素,形成以法权或其他本土化概念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许多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复制与模仿其他语言模因的演变过程。日本模因在网络环境下大量地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中,存在着不同类型与多种层面。这种复制与传播有两种类型,即基因型与表现型;同时涵盖了字词、句式与篇章三个层面。源自日语动漫界的“お姉さん”,经历了从“お姉さん”到 “御姊”、再从 “御姊”到“御姐”的两次同义异形的基因型复制,从而演变成了汉语中的“御姐”。此复制、传播过程,可以对日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复制的原因、层面及形式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与日语中,方位词"上"被广泛应用。因其用法简单,往往得不到学者的重视。然而,汉语中的"上"和日语中的"上",在语义范畴方面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研究汉日方位词"上"的语义差异,对改变日语学习方法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汉语学界对"体"(aspect)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由于体是源自西方的概念,汉语研究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表述和运用并不统一,常有冲突;其次,关于现代汉语方言及古代汉语的体的研究还不充分;再次,学界对汉语"体"与"时"(tense)的关系的看法分歧较大。以上问题直接影响到汉语体系统的构建。本文着重介绍20世纪以来汉语学界在体系统构建方面的成果与不足,同时辨析相关概念术语,梳理汉语的时体关系,为汉语时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冯赫 《东岳论丛》2019,40(4):90-96
明清时期,汉语里出现了与问数词"多少"功能相似的询问数量的"许多",这个"许多"虽然与表示多量的"许多"同形,但两者的意义、功能和来源都不相同。问数词"许多"的来源形式是询问数量的"几许+多"结构式,由于汉语构词的韵律操作使得"几许+多"结构式删除疑问语素"几",从而变化为问数词"许多",这是汉语历时演变过程中韵律构词促动的演变。由相关结构式变化为问数词"许多",也涉及结构式认知"完形"(gestalt)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没的"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北方方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既写作"没的",又写作"没得"。"没的"作副词并不表示反诘、揣测、斥责等语气,其基本语义功能是表达否定概念,用作否定副词;同时,"没的"在自身语义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主观化现象,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程度的差别可以表现为数量的差别,程度的深浅、高低与数量的大小、多少有着天然的映射关系。典型的高量级程度往往是基于数量关系,由"多数、大量"转化而来。文章讨论了计数单位"十""百""千""万"由表示"多"虚化为表示"程度高"的情况,由于计数单位具有"多数、大量、满、齐全"的特点,往往在大多数语言中都能隐喻为"程度高";在汉语中,它们的虚化路径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分为两类:其中"十""百"由于计数单位的功能更为显著,由表示"多"先虚化为表示"总括",继而进一步虚化表示程度高;"千"属于另一种情况:由于"千"作为计数单位的功能在汉语中相对不太常用,而其"大量"义显著,因而"千"的高量级程度义有可能是直接由"大量"虚化而来的。"万"在语义上既具有"极大量"的语义特征,又能表示"总括",因而在虚化表示高量级程度时,可能兼具两种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日语借词的角度出发,对鲁迅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义"一词,展开个案分析和研究。经调查,鲁迅著作中和"主义"相关的词语其单计词数共有153条。其中,既有为数众多的日语借词,也包含着鲁迅独创的大量新词。由于鲁迅作品的巨大影响力,鲁迅在把"主义"一词融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丰富并发展了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6.
现代白话文中,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和词性并不固定,与句子的谓语性质、句子的否定式、句中做状语的副词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弄清句末“了”字的用法,有利于准确掌握和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7.
朝鲜语的“V+ ”结构与汉语的“V+下来”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现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条件及其规律,并指出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与否跟其中的动词V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动宾组合中的有界与无界问题。本文认为,宾语的有界性难以确立动宾短语的有界性,Verkuyl提出的从树状图底部往上判断动宾组合是否有界的观点,以及与之类似的Tenny和Krifka的观点难以成立;部分动词的有界与无界、动宾短语的有界与无界很多情况下是在句子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界宾语未达到其内在的终止点句子也成立;汉语了只是完成体标记,了本身不能确立动词的有界性,动补结构才是有界动词,单音节动词加了既可能表示有界意义,也可能表示无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了”一词义项的分析,根据相关性和相似性联想的思维逻辑,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黄了”的造词理据。本文认为,用“黄了”表示“荒了”是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作用下的语言选择。  相似文献   

20.
将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视为主谓结构,这是说不通的。"数词+量词+之+名词"格式出现在"数词+量词+名词"式之后,用例也很少,是"数词+量词+之+名词"式的变异形式,而不是源头,"数词+量词+名词"格式的源头是"名词+数词+量词"格式。跟英语和日语等语言要在"数词+量词"与"名词"之间添加助词不同,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格式中一般不含"之"字,因为它是在"名词+数词+量词"格式的省略转化形式——"量词+名词"式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不是在"数词+量词"的基础上添加"名词"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