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反映出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亲职教育的功能及必要性。但是在我国,除了台湾地区的研究比较成熟外,大陆地区对亲职教育还大多停留在认识接受阶段,所以有必要建立与完善我国亲职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晓 《现代妇女》2014,(6):110-110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分析阐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运用法社会学视角剖析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作出具体的预防工作,是一个现阶段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将特别关心给予初次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凌生一、未成年人初次违法犯罪的成因未成年人初次违法犯罪的缘由,一般来说是:不良的交往、不良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不良的社会信息影响等。(一)不良的交往1、交往伙伴是不良分子。因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坏朋友并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出于为四川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提供实证依据的研究需要,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川某县未成年人犯罪实例进行数据调查、典型案例采样与分析和重点访谈调研,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剖析解读未成年人犯罪动因,多种渠道发力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防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生存环境与文化氛围、父母教育作用的弱化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学校教育导向、未成年人自身道德的扭曲和法律认识的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国家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要大力解决就业难问题,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就未成年人家庭法制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重视和关心每一个少年,给大墙内的失足少年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以真情呼唤浪子早日回归社会,既是大墙内特殊园丁的职责,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经常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内法学界和青少年工作者中,对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问题,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在一些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一、解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有战略意义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统称为未成年人。我国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贯强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刑事犯罪总数的6%-7%。在惊人的数字后面,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大变迁时期的时代印记,贴上了大都市、城市化与社会流动的色彩标签。一、上海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结构性变化1.外地来沪未成年人犯罪急剧上升近年来,由于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流动频繁,上海地区的外来人口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外地来沪未成年人犯罪,十年来逐年上升,已占上海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0%,而且,这种上升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成为影响上海地区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地区外来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有着相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自创建以来,在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缺陷,需要继续予以完善优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制度完善,坚持专业化建设的方向,走多样性发展的途径,加快未成年人刑事立法,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大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实行严格专业任职资格,从而延伸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触角,提高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效能.  相似文献   

11.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了家庭虐待、遗弃以及买卖儿童所造成的危害及其所反映出的法律问题,强调了未成年人家庭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应该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普法教育等途径,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法律保护,防范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12.
失学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人数急剧增加等。失学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除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外,还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失学未成年人犯罪对其家庭、社会均带来极大的危害.全社会必须下大力气预防和减少失学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3.
成云 《现代妇女》2013,(11):70-70
未成年人犯罪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应予以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任何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也有其原因,包括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采取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以及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及其重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的重大进展,具体体现在四大方面:从控制走向尊重,法典精神得到了重大提升;严密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正式确立了“政府主导、司法保障、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强了与国际儿童保护规则的衔接。新法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可操作性问题,这是由《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居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中“小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不应与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保护法混同,而应成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儿童法(或者称为未成年人法)。  相似文献   

15.
从近3年我国查获的未成年人吸毒情况来看,未成年人吸毒现象出现了总体数量增长、地区分布集中、毒品种类变化等特点。这些变化特征表明:未成年人吸毒的总体风险上升、不同地区的吸毒风险不同,不同毒品类型的风险存在差异。从未成年人的寄存空间来看,未成年人的吸毒风险主要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并会随着条件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对未成年人吸毒的风险防控应当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和环境控制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是国家重点关心和保护的群体。虽然我国颁布了众多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但在武力执法中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并未受到关注,国际法和国外法亦无此关切。根据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创伤机制,未成年人近距离感知武力执法将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其成年后的违法犯罪行为。故而,要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建构武力执法时的未成年人保护的"回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实施这一制度,警察应当加强日常战术演练,充分评估事件的紧急性和现场的复杂性,遵循最后武力手段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王清 《现代交际》2014,(10):13-14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智力、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遇到危险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救助能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借助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力量关心和帮助未成年人,应主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我国每年约有55000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未成年人的意外死亡占近80%的是农村地区。强奸、淫秽、贩卖、滥用、放弃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的罪魁祸首,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对于"特殊未成年人"群体要重点关心和爱护。建立未成年人专门的保护机构是当务之急。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卓著,但也有一些缺点,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使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保护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实际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民政部2006年出台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增加了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方面的内容,规定救助部门应定期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受助未成年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职责分工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有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公正“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两扩大两减少”的刑事政策入手,积极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理安全是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维护的重要内容.威胁未成年人心理安全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等各个层面,其涉及面广、影响持久、隐蔽性强、难于操控.心理安全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等构成较大的威胁,通过心理教育、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是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