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典籍,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已有2000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译本。《圣经》在历史上的这些不同的译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圣经和合本》和《冯象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特点进行对比,并且找出各译本的有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关于《圣经》的研究层出不穷,同时《圣经》的各个中文译本也各有千秋。本文主要探讨《圣经》和合本和冯象的中文译本的差异,并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3.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翻译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本质上即为如何实现对异域文化的交流、移植,以达到语用内涵的等值传递。《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并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文章通过阐述《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内涵特征,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提出了"直译策略""音译策略"等英译策略,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翻译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社会化小生产会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社会化小生产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文章认为,社会化小生产的内在逻辑主要是经济成长的内生需求,社会资本的网络拓展以及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的模式建构。这其中包括: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工业化生产,家庭家族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小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最大物质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可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利用了中国传统社会资本,最大限度融合了亲缘、地缘、业缘与理性契约。同时,浙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的海洋文化与"务实"的内陆文化融合、"有为"的儒家文化与"无为"的道家文化融合、"重商"的吴越文化与"重农"的中原文化融合、"进取"的西方文化与"中庸"的东方文化融合正是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精神折射。这种二律和合文化精神导引着社会化小生产模式的建构,形成了家庭、家族与企业相融合的生产组织,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与块状、集群相融合的生产形式。  相似文献   

6.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向往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和合"思想,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创建《三体》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根据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研究发现《三体》中共有本源概念376条,其中精神文化类253条,制度习俗类86条,物质文化类37条。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时选择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存在一定差别,但整体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译=音译>合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世俗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出现在遥远古代的、色泽绚丽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如同其他类似的书籍一样,《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理演变进程,无论他们的种族、语言和文化如何,它反映的是人类渴望与追求真理愿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将《大地》翻译成中文,让它回到中国的语境中,这是一个中国形象的重新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介入、翻译实践中对文化介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要把中美意识形态、政治及文化冲突考虑在其中,需要对《大地》的中文译本中的文化介入现象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赛珍珠和《大地》及其翻译,然后对文化干预在《大地》翻译中的表现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强调了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并解析了导致文化含义差异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高媛 《现代交际》2015,(3):66+65
汉语与英语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如认识不到这些差异,便会对翻译造成障碍。本文重点研究了三原色"红、黄、蓝"的中英文化异同,旨在探讨翻译颜色词的方法,方便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因为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文化差异,因而产生了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传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文学作品间的异文化交流,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很有必要。《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的畅销长篇爱情小说,在中国引起的文学思潮至今有增无减。本文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大陆林少华的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香港叶蕙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互文性理论对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找出能有效地再现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与常见的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事务性函电翻译等有所不同。然而,从翻译手法的运用来讲,翻译理论中的一些处理策略的使用,可以给字幕翻译增添艺术性和感染力。本集《我们的田野》在汉译英的字幕翻译中,也时时处处体现着翻译的技巧和亮点。本文将从翻译技巧角度对该集纪录片的字幕英译进行赏析,浅谈美食翻译中体现的特色及字幕转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诗经》用赋、比、兴手法创作了大量女子形象。其中以花、水、虫、月为原型的女子形象,已演变为华夏大地女性审美文化意象。庞德在《诗经》翻译中运用意象构筑的技巧,灵活处理原文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有独特的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价值。本文将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本中的女子意象翻译。  相似文献   

15.
赵萝蕤是我国译坛举足轻重的女翻译家之一,在《荒原》《草叶集》等汉译本中,她对诗歌翻译的艺术与翻译策略可略见一二。赵先生翻译重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作富有生活气息,蕴涵节奏律感,随处都流露着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策略与手法的应用也值得称道。本篇将就其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浅析,并以《我自己的歌》为例对其译本选段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6.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曾统计,1892年至1913年间,即中国的半殖民地时期,翻译作品占了中国出版的书籍总数的2/3。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翻译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当时中国以翻译为媒介,被动接受与主动引入国外文化的过程与活动,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民族文化在翻译的"摧毁性"和"重生性"作用影响下,历经了一场"劫难",而又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翻译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论语》的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论语》中传达的儒家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论语》一度被西方的学者称为中国的圣经。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安乐哲及亨利·罗思文的合译本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角度对论语的翻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和语言的角度看,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针对是否可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争论,它激起了民族语的兴起,掀起了一场语言革命,对欧洲各国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玉羽 《现代交际》2011,(10):51+50-51,5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作为其向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桥梁,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学翻译的重点研究不可避免地从语言分析的阶段发展到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上。2012年,莫言为成中国内地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丰乳肥臀》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莫言颇为喜爱的作品,他在这部作品的序中说:"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本文试从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丰乳肥臀》和莫言的原作《丰乳肥臀》的文本对比出发,结合深入讨论分析日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