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困文化一度成为农民工无法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藩篱,这种表现值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民工的贫困文化与阶层再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生活观、教育观、乡土观和教育观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剧增,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这些进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可以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城务工农民的大量增加,使需要在城市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也相应增加,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正迅速地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对于重庆这样一个农村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并且正在进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新特区”,如何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使义务教育公平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几点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中国义务教育政策取得的最大突破就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公立学校,并同样享受免收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待遇。在一些城市,譬如上海,采取了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并入公立小学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看,不尽人意之处仍然很多。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城市社会和学校不能从根本的价值理念上接纳农民工子弟,“一校两制”的后果可能对农民工子弟造成更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年龄和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其教育认知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本文就此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人士等途径,了解兰溪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荣武 《社会学》2009,(2):34-42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问题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致力于接受农民工向住子女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后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和社会转型期的新型产物。本课题将上海市具有典型意义的A行政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对该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总体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应有的义务教育平等权、通过“启动扶持金”等破解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窘境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本文着重阐述了学习资源缺乏、公立学校排斥和家庭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针对原因尝试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迁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宁波市3所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内部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老师因素、学校因素、家长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的因素,探索促进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发现农民工子女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家庭通过经济支持、环境支持以及教育支持等多个方面,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力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支持能力促进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发展,包括促进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文化层次、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指导等。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特征,并对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巧瑞 《现代交际》2012,(7):237-238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我国政府以及社会上公益机构等的不懈努力,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流动性强,以及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本文主要描述了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劲 《职业》2009,(11)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际来看,学校职业指导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手足无措,出现"学校很认真,学生不满意,家长不知情"的三不协调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农民工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活、子女教育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当前农民工弱势地位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即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社会制度的缺陷和收入分配的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目前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对策。就是要从户籍制度的改革、法治的健全、扩大农民工就业、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来切实改善农民工弱势群体地位。从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的研究发现,消极事件、子女教育、经济困难、人际疏离是该群体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其中,经济困难与人际疏离两个维度的压力相对突出。并且,生活压力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男性的子女教育压力小于女性;已婚群体的子女教育压力较大,经济困难压力较小;年龄越大的群体受人际疏离压力的影响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受消极事件与经济困难压力影响越小;个人租房的群体在经济困难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工作职位越高的群体经济困难压力越小,但受人际疏离压力的影响越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关注多维的生活压力,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切合需求的社会服务,有利于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压力难题。  相似文献   

15.
刘敬严  李占平 《城市》2012,(4):65-68
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指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还未改变农民身份的劳动群体,工人职业、农民身份,在社会阶层上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是城乡经济、生活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无论是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还是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交通、讯息的发达,农民工群体逐渐由过去的以个人流动为主向以家庭为单位流动转变,带来了不断扩大随迁子女的规模,他们如何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所瞩目解决的社会问题。综合分析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内外在原因,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渐达到理想平衡状态,即得到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默顿的越轨理论为研究视角,从对社会文化目标的期待和实现文化目标制度性手段的缺失两个维度分析,可揭示农民工组成"临时夫妻"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与成因。研究发现,制度化手段的缺失与社会规范的弱化与农民工越轨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的教育和引导,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目标,并鼓励农民工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实现社会目标,并达到两者平衡的状态,这对防止农民工发生"临时夫妻"的越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责任心不仅是班主任工作动力的来源,更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班主任是连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纽带,应该将责任注入心中,做到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就是一方面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同时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家长负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微信群、QQ群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的教育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等,并征求家长的意见,进行家校合作;对学校负责,就要贯彻学校的各种教育政策和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将班级这个小集体和学校大集体紧密连接起来;对社会负责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合理的政策做前提条件,因为政策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抑制盲目流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行的户籍制度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各种不平等政策,对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造成严重制约。对此,要突破现有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通过改革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干得爽”、“留得住”、“活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