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的少数民族统治王朝之一,西夏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兼容并蓄的吸收了吐蕃的藏传佛教、中原的道家和儒家文化。本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来讨论西夏释道合一的文化与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1年2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领导人下达了灭佛令,三天之后,世界第三大佛巴米扬大佛便在轰炸后变成残垣。本文从艺术产生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切入分析这场文化艺术上的灾难背后所隐藏的艺术和社会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可能?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加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我国文明跟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似乎也有这样的阶段,不过,由于基督教文明进入我国方式的特别及其至今的强势,使得我们对基督教文明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由刘邦发明创造的、以女人贿赂强敌缓解国家危机的和亲手段,从某种角度而言,越往后发展,便越是考验着中原王朝的胸怀、气度与自信。唐朝对吐蕃的和亲,便经历了一个曲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爆发使追求科学民主、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爱国护国等"五四精神"代代相传。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代青年更应该切身做实事将"五四精神"加以传扬。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不盲目勇敢追求真理、树立远大且并非缥缈的人生理想,凝聚合力,投身祖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又称菲拉勒王朝.十三世纪初希拉勒人经过长途跋涉,从阿拉伯半岛来到摩洛哥的塔菲拉勒绿洲.在摩洛哥的萨阿德王朝寿终正寝后不久,穆莱·雷席德在1660年建立了阿拉维王朝.然而,在摩洛哥的历史上,他的弟弟穆莱·伊斯梅尔比他更负盛誉.穆莱·伊斯梅尔是摩洛哥一位杰出的素丹,他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曾使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摩洛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逐步完善市场在经济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文章以2016年5月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例来对事件发生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基础进行探讨与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的角度下对事件的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和论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对如何改革我国医疗体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沈琛 《国学学刊》2023,(2):17-34+139
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渐次占据河陇地区。虽然吐蕃占领时间不过百年,却使河陇大部由文化荟萃之区变为“左衽”之地,在民族与文化上均呈现出“吐蕃化”的趋向。本文通过对汉藏文史料的梳理,发现民族迁徙是吐蕃对河陇占领区的核心策略之一,吐蕃一方面将敦煌以外的河陇诸州城居人口迁徙到吐蕃东境,另一方面将吐蕃境内的吐蕃、退浑、苏毗、党项诸羌以及焉耆的龙家等族陆续迁入河陇,并将许多河陇州城作为军队驻扎和殖民场所,由此造成了河陇与吐蕃东境民族结构的重大改变。民族结构改变进一步导致了文化面貌的改变,藏语取代汉语成为各族的通用语,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受到吐蕃保护,佛教由此成为维系蕃汉各族的文化纽带。不同于河陇其他城市,受到保护的敦煌成为河西唯一的汉文化中心。鄯、廓、河州等河湟地区由于蕃汉移民的汇入和吐蕃的支持,成为汉藏文化交汇的中心,孕育了灿烂的佛教文化,成为后吐蕃时代藏地佛法复兴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埃及与努比亚在地理上是近邻关系,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二者的交往中往往都是埃及处于优势地位.但到公元前8世纪,努比亚人征服了埃及,进而将埃及与努比亚合并成一个国家,建立了埃及史上的第25王朝.从起源上看,这个王朝是正统的努比亚王朝,但在统治方式上却没有"一刀切",既照顾到了埃及人的习惯,又凸显了努比亚的特色.无论在王权标志、行政、宗教、文化还是对外关系上都是如此,既体现了其统治的灵活性,也实现了两种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三国时期传入吴地后一直十分兴盛,尚佛成为历史上乃至今日吴人的宗教信仰主流。吴人尚佛可以从吴地的佛事活动、佛教建筑和佛教信众等方面得以体现。历史上吴地的经济环境、吴地统治者倡佛、吴地文人士大夫习佛、佛教中国化后自身的易接受性与吴人尚佛之风的形成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宋朝960年建国,1279年被灭,前后长达319年,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国祚最长的一个。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从总体上看,由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演变而成的社会危机始终贯穿着大宋王朝,尤其是国防军事方面的表现,相当差强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文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怛逻斯之战发生于公元751年,是中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虽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意义极大。这次战争在中外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是中国唐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它使一位名叫杜环的中国士兵有机会以战俘身分,历游8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后,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理学著作《经行记》。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接触是从军事冲突开始的。 642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波斯的奈哈文镇彻底打垮了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最后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取得了奈哈文战役大捷。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逃亡至马里(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遇害,萨珊王朝就此宣告灭亡。679年,在萨珊王朝泥涅师王子的请求下,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涅师王子回去复国。虽然这次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已有了间接冲突。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唐朝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首次兵戎相见发生于715年,大食与吐蕃共同出兵攻击拨汗那(即今费尔干纳),拨汗那王即向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安西都护李休景率将兵“万余人”,“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相似文献   

13.
对历史事件评价的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理清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注重运用不同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教师避免在评价时用简单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未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未考虑学生和教科书的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韦博 《老年世界》2011,(10):32-33
1973年12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不寻常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并且呈现固化态势。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90后高校佛系青年"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学业、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这些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警惕,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切不可对"90后佛系青年"抉瑕掩瑜,"90后佛系青年"身上体现的"善"的特质须加以肯定。"佛系青年文化"与"丧文化"虽表象特征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既不热衷也非不作为"中立的处世观,后者则完全是"既不热衷更不作为"消极的避世观。  相似文献   

16.
"佛系青年"是当前"90后"青年群体自我推崇的新标签,其"佛系心态"是这类群体有别于青年其他心态的显著表征,通过片面截取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意义的拼贴、置换、认同,展现出这类青年亚群体当下的生活样貌和精神困境。"佛系心态"折射出了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90后"青年群体当前复杂的生存样态,呈现出了处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青年群体既渴望获得成功却又逃避的矛盾心态。对身边的事秉持着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心理状态是青年新兴亚文化的主观映射,是对当下青年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镜像反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助力青年发展,青年增强担当精神,以及舆论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对塑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斐 《社会学》2001,(3):35-38
研究背景及主旨:互联网络的产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技术飞跃,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它使人类社会由“资本”时代进入信息(智本)时代,完成了由“原子”时代进入“比特”时代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义乌,绝大多数的外商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该群体除从商外,其实还面临着文化上的调适问题。而在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压力和难度。本文认为,汲取中国古代王朝曾经实行过的"蕃坊制"中的历史经验,以及吸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管理外籍穆斯林方面的做法,提供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和配套措施,将有助于来华居住的阿拉伯穆斯林较快地完成文化上的调适。  相似文献   

19.
小鱼 《现代交际》2008,(12):33-33
最早的皇帝:我国最早称皇帝的是赢政,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15岁当上秦王,在丞相吕不韦的辅佐下,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自己把三皇五帝的"皇"和"帝"集于一身,所以称做"皇帝"。最后的皇帝:我国最后一位皇帝是清代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他即位时只有3岁。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次数最多的人,他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