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2.
段虹 《求是学刊》2007,34(6):135-138
蔡元培美学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进美学思想,并加以创新的产物。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其美学思想结合到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2):93-96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得以发展的基础。黑格尔是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美学》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更是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比较和分析老子的"美"与黑格尔的"美"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探析二者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是对于追寻美的本质及其历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姚文放  邵晓舟 《求是学刊》2005,32(3):100-105
文章通过分析“审美形式”这一特殊概念在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从艺术本质论、艺术标准论、艺术特征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劳动论等几个方面,阐释马尔库塞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陈开晟 《唐都学刊》2008,24(5):108-113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尤其是夏夫兹博里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想.他们的美学意义,往往由于这种二元断制以及康德美学的巨大影响而被低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是一个既保守又激进的思想家,在挑战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全新地思考西方哲学和美学问题的同时,坚守西方思想的传统.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发展中,再没有人如他那样沉思哲学和美学的真理问题.他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传统美学的批判、对艺术真理以及“诗意栖居”的存在论阐释,都体现了他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激进质疑,他几乎把美学等同于存在,从而把美学泛化为几乎无所不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中,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并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不断探索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艺术创新是他接受美学思想的生命追求。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与众多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不相融合,但其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对读者高度负责、不愿趋炎附势的接受美学思想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贽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自然之为美"的命题,他用"自然"概念指涉人的天然心性,这就把人的天然心性的问题带进了美学的领域,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强烈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概念包含了童心、私心、匹夫之本心和个性等内涵,以其本真性、功利性、平民性、个体性而成为值得崇尚和激赏的美。它们荡涤了以往王阳明心学赋予这一概念的过于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体现了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显示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期,也是诗、礼、乐对中国社会开始形成全面影响的时期。音乐不仅涉及贵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国家大型典礼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从专业乐工、贵族子弟到国家统治者,一条音乐从技术到德性、再到政治性隐喻的不断递升和放大之路已初步呈现。礼乐并举,表现在现实层面上的以礼节乐,最终则表现为乐对礼的融会和超越。所谓西周礼乐政治,是以诗、礼、乐作为隐喻或象征的政治。诗、礼、乐又确实以其真实的形式贯穿于政治活动中,既作为政治的隐喻,又是具体的政治实践手段。诗、乐、舞的层级关系将人的审美经验带入了超越之境;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联则赋予了政治审美韵致,开了后世中国诗性政治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否定主义美学的可说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炫 《求是学刊》2000,(3):86-94
本文在分析西方现代美学“美不可说”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美学必须说”,“美学只能进行批判性言说”,“美学批判只具有发现对象局限的功能”等观点。并提出“不美”和“丑”这两个传统美学所忽略区分的范畴,对其内涵做了否定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触及了实践美学的弱点,但其本质也存在局限性.两者的研究倾向表现出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偏离美学的感觉学原意,使中国美学的研究走入了困境.应回归美学原意,从体验的角度建立一种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产品的设计艺术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者必须深入产品形态内部去探求其本质及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设计美的构成法则满足消费者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要求。在艺术实践中,除了应遵循一般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还要把握抽象和单纯、量感和张力、和谐和有序等视觉艺术的特殊构成规则。尽管如此,产品设计美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这些规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仍是层出不穷的。只有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进行创新,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学习与探索》2001,24(5):13-19
马克思哲学所完成的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从根本上讲是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马克思站在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人的类本质由异化走向复归的角度来论美.马克思美学宣告了柏拉图留下的美学之谜这一类形而上学本质的终结;宣告了在近代哲学背景下,困扰美学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视角的终结;宣告了德国古典美学的抽象理性传统的终结;宣告了自美学诞生以来,美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美的固定模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18.
陈后亮 《创新》2010,4(1):112-115
城市美学是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伯林特从纠正我们习惯上对城市的错误认识出发,提出城市不是物理实体,而是我们获取城市经验的有机语境的观点。伯林特认为,城市没有确定的物理边界,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综合的、动态的人类—环境综合体,其特征是连续性而非分离性。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上往往只顾追求城市的片面利益,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利益等,却忽略了真正属于人性的整体需求。城市美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将美学的价值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使城市在追求功利价值的同时不以丧失美学价值为代价,从而创造出适宜人类栖息的、真正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法 《求是学刊》2013,40(2):108-114
1900年以来的西方美学可以重新定义为西方当代美学,它包括三个面相: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全球化美学。全球化美学在新世纪的主潮是生态型美学、生活型美学、身体美学,其特点是把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区分型美学转到了与各非西方文化同调的交汇型美学上来,这不但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而且也表明世界美学发展到一个重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