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3-23
在“菜篮子”价格偏高的当下.浙江各地工商系统正掀起“合同帮农”.通过帮助菜农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直接签合同。据估算.这种农超对接可省去30%~40%的流通成本.消费者可获得10%左右的让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农超对接,这种新的农产品经营模式优势日显,并创造了政府、超市、消费者、农户多赢的局面。目前国内关于农超对接模式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在大量走访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了现有农超对接的模式和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以期为未来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农超对接"这一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已经实行4个年头了,事实证明"农超对接"是一项超市与农户互利共赢的举措,也是进一步适应消费需求的做法,因而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焦作市大中型超市"农超对接"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归纳总结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三种主要渠道模式的特征和内涵,对比分析不同渠道模式下的生产努力投入、销售努力投入以及供应链效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的风险规避偏好是影响其选择不同渠道模式的关键因素;(2)当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农户应该选择采用自产自销模式,此时的生产努力投入和销售努力投入也较其他模式下更高。而当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加入"农超对接"供应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户效用,而且也能提高生产努力投入和销售努力投入;(3)相比于松散型"农超对接"模式,紧密型"农超对接"模式是一种更优的选择,能够同时提高农户和超市双方的效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供应链研究中的重点。笔者从农超对接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利益分配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了激励机制的方法,通过采取激励措施,提高了超市的促销水平。通过对基于激励机制的利益分配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发现在采取激励措施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协调供应链。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9,(25):23-23
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2008年下半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发文,推广农产品“超市+基地”的“农超对接”模式。最近,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1,(10):19-19
近来.各种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不但给市民的菜篮子和餐桌消费成本造成过快增长.也让很多餐饮企业叫苦不迭。为了有效平抑终端物价.继“农超对接”后.成都推出的“农餐对接”也很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不同农超对接模式下的各参与主体的渠道权力,主要就权力的来源以及权力的影响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金亮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6):153-166
农超对接"模式有助于缩减农产品流通环节,缓解农户农产品"卖难"和消费者"买贵"同时存在的矛盾。本文针对由一个农户(或合作社)和一个超市组成的"农超对接"系统,考虑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偏好的异质性,且消费者偏好与农产品质量之间的不匹配成本为不对称信息,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定价及合同设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称信息下,农产品总是不会滞销,农户通过"批发价格+一次性转移支付"的合同设计能够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在不对称信息下,农户存在低批发价格合同、固定批发价格合同以及高批发价格合同等三种策略,在后两种策略下,农产品有可能滞销;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总是会给农户造成损失,给超市带来额外信息租金,但不一定会造成消费者剩余或社会福利的损失;当农户选择高批发价格合同时,若满足一定条件,则超市与农户能够达成信息共享谈判而共同分享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4,(25):20-21
正2011年底,面对"70度、80度的陡坡",浙江出台《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希望寄托于750多万省外、海外浙商。这些浙商2011年投资规模超3万亿、创造财富超6万亿,是浙江GDP的数倍。浙商回归,2012年前浙江各地市悄然推行的举措,也旋即上升为浙江"一号工程"。两年多来,浙江各地在"六有"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浦徐进  曹文彬 《管理学报》2012,9(10):1543-1547
目前,我国农户承担的高昂交易成本限制了"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进一步发展。超市协助农户降低交易成本应是高效率地维系供应链稳定运作的关键。基于此,应用空间双边垄断模型构建了Bertrand博弈模型,考虑现货市场的中间批发商对超市的影响,确定了超市协助农户降低交易成本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观察     
《领导决策信息》2010,(11):23-23
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没能阻挡浙江农民增收的脚步.在蝉联25年农民人均收入省区第一后.浙江成为中国首个农村人均年收入超万的省区。浙农富甲天下的背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新农村建设史。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4,(49):20-21
正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和创新不足两大问题,2013年12月,浙江启动了"民企科技金融双对接工程",并在2014年初将之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一年来,浙江积极与军工类企业、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及科研单位建立对接通道,初步建立了对接部分高端资源的服务通道,搭建了社会化对接服务平台,探索了多样化复合型的对接模式,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对接工作推进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民企与现代金融创新要素的交互集聚,推动了民营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14.
陈军  许茂增 《管理学报》2012,9(11):1648-1652
根据感观质量的时间转换性(成熟度转向鲜度),就一次订货批量上架和一次订货柔性上架2种作业方式,分别建立了感观质量影响需求的生鲜农产品库存模型,并求解出最优定价。通过数值试验推断出超市参与农超对接后更适宜采用产地直供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2010年的18.9万人。在就业压力增大,无数人争考公务员的今天,浙江义乌市却出现部分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的事件。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种"逆城市化"的现象,一些已经在大城市里生活多年的人,不堪忍受大城市的高房价和过高的生活成本,迁往中小城市生活。本文由这种"非转农"现象出发,深入探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及现象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自1982年施行以来,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工商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贯彻执行经济合同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暴露得比较充分,债权债务纠纷增多,烂帐呆帐不少,弄得个别企业面临破产倒闭,一是应签书面合同的不签书面合同,而是嘴上说了算,这种情况约占应签书面合同总数30%,这种“君子协议”在产品畅销时,可以得到履行,甚至可以先款后货,产品滞销时货款就很难收回,二是签订人情合同,认为“互得信得过”,按经济合同法去要求合同内容“太麻烦”,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协议就行了。这样的合同约占签订书面合同总数25%左右,纠纷一旦发生,法院很难依法处理,三是盲目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前,没有考虑合同的可行性,对方的信任程度和履约能力,更没有审查签约人的身份和权限,这类合同约占签订书面合同总数30%,其中有15%左右,不能按期履行或不履行,四是代签经济合同的不看或不收委托单位给被委托人的委托书,这种情况容易受骗上当,形成烂帐;五是签订假合同,使违法行为合法化,这种情况约占签订合同总数1%,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商品交换的有序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超对接”是一种新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实际效率较低、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矛盾较多,以及进入门槛高、限制条件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培养超市共赢意识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经理人》2011,(6):128-128
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领域正在成为新兴的投资热土。如何解读十二五规划的农业政策?如何借鉴全球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经验?农村信用合作体系如何支持“新三农”经济发展?如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金融服务如何护航“农超对接”……三农经济要踏上中国宏观经济成长和经济转型的节拍,还有很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14):23-23
上海工商部门通过制订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全面开展合同帮农工作,已制订出台与农户利益密切相关的以农资和农产品、畜产品交易为主的两大类15件合同示范文本。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周根贵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138-144
针对生鲜农产品实体损耗一直困扰着农产品经营这一难题,研究由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农产品订货问题。在零售商一次提前订购基础上,分别建立供应商一次供货和二次供货模型。经比较得到,二次供货下的最优订购量要大于一次供货下的最优订购量;零售商、供应商在二次供货下的最大期望利润要大于一次供货下的最大期望利润。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二次供货下零售商和供应商一起承担了生鲜农产品损耗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季中批发价的合理设定,可以使二次供货下的供应链对生鲜农产品损耗的抵御力更强。研究结论对我国进一步深入"农超对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