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笔者有幸先阅读了本期《路漫漫兮:职业经理人》、《危机,危机中国网络业全面透视》,有了一点想法. 几年前,当一家企业的副董事长,以质朴的话语向我抱怨年轻经理人和青年员工们对工作不够自觉、不够投入,对企业不肯付出全部的忠诚与心智时,我的心颤动了两下.  相似文献   

2.
必须深思熟虑后方可决定介人员工间的冲突,不可贸然行事 一位员工冲进你的办公室,抱怨新来的副总裁。她怒气冲 天,你该怎么办? 许多经理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介入冲突。作为经理,解 决问题、化解危机是你的职责,不是吗? 别急着解决冲突 先别忙。你是否考虑过什么也不做?由于美国的职场充斥着 骚扰、愤怒情绪管理、员工冤屈之类的概念,人们不难想见,企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老板或主管,非常不喜欢爱抱怨而不去解决问题的员工,但在多年的管理经验中,我认为能否很好地处理员工的抱怨,是一家公司能否进步的关键之一。负面的看,它叫抱怨;正面的看,它叫解决问题。有些员工,每天在公司做事,但不曾去思考工作上的问题,这种人我称之为"不知不觉者"。第二种人我称之为"旁观者",他们会发现问题,但不会跟别人说,只是静静地看着问题存在,等着别  相似文献   

4.
身心健康被列为21世纪经理人成功必备的首要素质。西诺佛公司(Synovus)给予每年身体检查结果良好的员工两百美元奖金。但是经理人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总是很累,也不想工作,看到办公桌和电脑就开始烦。”“整个白天都想睡觉,上了床却经常睡不着。”“不知道怎么回事,去年365天,倒有360天都在感冒!”一些白领朋友抱怨说。这种状况,实际上就是“亚健康”。白领的亚健康发生率达70%“亚健康人”是介于健康  相似文献   

5.
李炯明 《经理人》2002,(8):92-93
许多职业经理人经常向我抱怨一些不规范的猎头公司的做法,在他们接到电话之后即向其索要个人资料,转手将信息提供给雇主公司。“他们只是利用经理人与雇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雇主与经理人之间串通信息就算完成了任务,成与不成天知道!”  相似文献   

6.
许多经理人常抱怨老板大权一把抓,不愿授权,以至于主管无权,做事碍手碍脚。 事实上,造成老板不愿授权的现象是双方面的责任,而经理人本身未具备“争权”的企图心,更是造成“大权旁落”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肖静  陈维政 《领导科学》2012,(34):45-47
职业经理人(以下简称"经理人")是精英人才的一个重要类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相当多企业成长的瓶颈。经理人不但难以进入企业,而且流失严重。离职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来说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能够拥有并留住高素质的经理人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者们研究了工作嵌入对组织核心员工、科技型员工和知识员工离职的影响,但缺乏从工作嵌入视角对经理人离职影响的分析。因此,本  相似文献   

8.
龚娅楠 《经理人》2005,(2):91-92
优秀的企业会稀释压力, 让员工享受工作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经理人痛苦指数的调查显示,大约32%经理人感觉工作超负荷运转,大约48%~53%的经理人觉得前景不太乐观,一部分甚至感到焦虑不安,备受煎熬。由于体力和精神的双重透支,有相当部分经理人已经苦不堪言。超负荷的职业压力致使人抑郁、沮丧、焦虑不安,严重者甚至会达到心力衰竭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每一间办公室中,或多或 少都有一至二位抱怨型 员工。他们对工作、公司,甚 至周遭的人都甚感不满,表 现出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 对付这些抱怨者最有效的 方式是:少攻击他们的抱 怨,多和他们谈谈个人的工 作目标。让他们把焦点集中 在工作上,多想想未来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抱怨话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徐昆 《经理人》2002,(5):114-115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催生了一批中国职业经理人。十几年漫长的经历和磨练使得过去的员工成为了今天的部门经理,过去的部门经理成为了今天的总监或总经理。从此中国开始出现了经理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企业也呼唤有职业道德和懂经济运行规则的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无疑在今后企业的管理团队中职业经理人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经理人的成长需要环境和培训机制。外企和合资企业相对比较重视培训但也不完全满足需求。国内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此还相对重视不够,这里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团队对公司人才的培养是否有紧迫感。除了本企业有限的培训和工作实践外,外部提供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还远远不能满足经理人成长的需求。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还要经历痛苦的观念转变和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晓庄 《领导文萃》2013,(15):98-100
对于员工管理来说,"员工第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而倾听员工的抱怨,不仅仅是对人的尊重,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态度和方式。善于倾听的管理者,会将抱怨化为一种内心的倾诉。有怨言请说出来抱怨并非都是负面的,这同样是一种沟通方式。这种发自内心的倾诉比客套的、一般性的交谈效果要好得多。但请注意,如果下属陷入没完没了的抱怨,甚至不分对象的抱怨,管理者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相似文献   

12.
德国《经济周刊》呼吁德国经理人向美国经理人学习,重视发挥老年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老年顾客的购买潜力。  相似文献   

13.
精彩传递     
《经理人》2005,(3)
创造实力.加速超越——经理人年会隆重召开经理人的北京、上海、广州的员工齐聚深圳总部,隆重召开2004年终总结大会。年会将2005年定为公司的“效益年”。各单位各部门目标明确、信心十足,准备在新的一年中,为提高《经理人》杂志的品牌影响力和企业效益而全面发力。年会期间,经理人团队还上莲花山向伟人敬献花篮、许下自己的庄严承诺, 到红树林观光,到大梅沙踏浪;夜晚,员工们自发组织精彩的文娱表演,倾情打造经理人的迎春晚会,其乐融融,“家和万事兴”。2004年度,经理人传媒有限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增长,成功实现与哈佛商学院国际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4.
精彩传递     
《经理人》2002,(8)
“经理人杂志社团队创新工作坊”6月30日到7月1日,经理人杂志社深圳总部及广州分部的全体员工参加了一次“团队创新工作坊”户外展能训练。在活动中,员工克服恐惧,战胜自我,选择挑战,就连平时最胆小的女同事,也在大家的不断鼓励  相似文献   

15.
培训无所不在、无时不可,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自己及企业奠下厚实根基。企业愈来愈重视提升经营管理绩效,也因而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不论内训或外训,只要有需求,并不吝于花费。然而,为何绝大多数员工仍抱怨培训不足?究竟是训练方式不对?还是训练内容不符?或是彼此认知有落差?大多数人以为培训即是课堂上课,那么除在校的学生外,就业者又岂能天天或时常上课,难道不必工作吗?其实,培训具有各种不同风貌,若能善加运用,定能时时处处充电,真可谓无人无事无物不可学习,怎能自限嫌少呢?  相似文献   

16.
《经理人》2008,(8):6-6
团队协作及人性化管理是《经理人》的重要企业文化理念之一。7月上句,《经理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团队分头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旅游活动,足迹遍及辽宁兴城葫芦岛、江苏南京、江西婺源和三清山。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品味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激发了《经理人》员工们的激情和凝聚力,员工身心愉悦,斗志高昂地迎接下半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先阅读了本期《路漫漫兮:职业经理人》、《危机,危机:中国网络业全面透视》,有了一点想法。 几年前,当一家企业的副董事长,以质朴的话语向我抱怨年轻经理人和青年员工们对工作不够自觉、不够投入,对企业不肯付出全部的忠诚与心智时,我的心颤动了两下。 第一下是惊喜。当道德问题不是在学术论文里,而是在企业管理第一线出现的时候,它是那么的生动素朴——简直感人至深。 第二下是警惕。向外批评的道德问题,如果不伴随着向内反省的道德意识,那么,它仅仅是“他律”道德观。换句话说,这仅仅处在伦理学层面,它根本就不是…  相似文献   

18.
<正> 怀柔激励 怀柔激励就是通过一些软手段,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的费里斯特市电视机厂,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的电视机质量问题严重,用户纷纷抱怨,以至于产品大量积压。员工由几千人减至几百人,工厂濒临倒闭。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公司特地派人前往邀请大名鼎鼎的日本三洋公司购买了这家电视机厂的股权,并请日本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美国领导这家工  相似文献   

19.
黄云生  于榕 《经理人》2006,(3):24-25
富有个人魅力的经理人能吸引员工的认同及追随,也具有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资本无论你是否承认,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博弈都确确实实地存在,即便是最优秀的企业、最开明的老板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如果缺乏信任,就算你拥有世界上的一切程序与流程, 你的虚拟团队或远程业务也会一无所获由于受全球化及业务外包的共同影响,更多的经理人面临远距离领导员工的难题。组建虚拟团队已成为惯常的组织方式,这种趋势如潮汹涌,令许多经理人感到有点措手不及。正如他们所发现的那样。对员工实施虚拟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