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内外“张学”界一直认为1940年发表的散文《天才梦》是张爱玲的处女作,张爱玲本人也曾如是说。笔者6年前发现张爱玲1936年在其就读的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半月刊发表的小说《霸王别姬》和《牛》,已经推翻了这个论断。最近,笔者又发现张爱玲193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从而使张爱玲璀璨多姿的文学生涯又提前了整整4年,彻底解决了张爱玲何时开始其文学创作这个困惑“张学”界多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们悯的威胁。——张爱玲《传奇再版序》张爱玲在《紫罗兰》杂志上点起《第一炉香》的时候,便为她笔下无可奈何的人生定下了一个基调。香港女学生葛薇龙,为了筹钱上学,投靠已成为富孀的姑母梁太太,在风流成性的姑母和情场浪子乔琪的圈套之下,藏龙一步一步、身不由己地变成了交际花——一个替姑母笼络情人、替丈夫挣钱的高级卖身女人。交际场中的“高级调情”,…  相似文献   

3.
刚而柔     
柔这对范畴在我国出现得很 早。《易·鼎卦》中就有“玉弦在 上,刚柔,节也”的话;《老子》讲以柔克刚;《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有“刚柔皆得,地之理也”的话,孙子的将帅“五德”中也包含着刚柔,如信、勇、严通常为刚;智和仁一般为柔。另外,《易·系辞下》中讲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孔颖达疏,刚柔即是阴阳。总之,刚柔范畴在中国出现得很早。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阴性文化。恐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刚柔相济,占主导地位的是刚。刚是立身之本,无刚难以自立,更谈不上能成事了。古往今来,凡成大事…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爱吃番茄酱,而“可果美”与“森永”是占有日本番茄酱市场份额较高的两家企业。其中,可果美的销售量是森永的两倍以上。森永尽管费尽心思,多方推销,仍无法与之匹敌。后来,森永的一位推销员向公司建议,将番茄酱的瓶口开大,以能用汤匙伸进去掏为准。  相似文献   

5.
《人才瞭望》2006,(6):106-106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  相似文献   

6.
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由于书读得好或教得好而走上仕途者如过江之鲫。“博士从政”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受得寒窗苦,做得人上人”,当官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最近,以龙永图、李达昌、吴建民等省部级高官陆续淡出政坛担任教职事件为代表,“辞官从教”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评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辞官从教”无疑开辟了中国高级官员体面淡出政坛的“第三条道路”,预示着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与此相反,不以为然者对这一所谓多赢结局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老周     
“老周”其实并不老,也就四十岁出头。可在IT企业里,他那明显凸出的小腹,头发稀疏的脑门,就显得很有资历了。特别是他整天手脚麻得地奔忙在一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客户经理当中,大伙自然就要亲切地选择“老周”这个称谓来表达敬意了。  相似文献   

8.
他不是日进斗金的大明星.也不是家缠万贯的企业家,他只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和教学的高校教师。在身患重病.因脑动脉瘤破裂,两次手术自费掏了十几万医药费后,病床上的他想得最多的.是在有生之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设立一个犹太文化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9.
企业培训“外包恐惧症”有七大表现:一是一些讲师的组织性太差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论,不明白我们需要什么,不能根据现场的反馈及时调整。二是很多培训供应商都会将旗下的讲师能讲的课程汇总,做成一份菜单供我们选择,强调“他们有什么”,而忽略了“我们要什么”。三是在培训样品的提供上,培训师讲得有血有肉,很精彩,听起来也很实用。一旦让他们为我们正式培训后,味道完全走样了。  相似文献   

10.
学会“偷”关子很可能就会“一俊遮百丑”。某日外资公司要招聘文秘,李小姐除了具有一般文秘必务的条件外,还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她把履历表设计得相当有特色,除了一份电脑打印的英文履历外,还用毛笔写出份中文履历。这一英一中的履历表在招聘人员中竞相传阅(巧的是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六十年前的上海沸沸扬扬地流传着她的关于痴男怨女的故事,然而她创作故事里的人物命运大多以悲剧收场。本文将就其作品具体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从美学角度对其悲剧性结局以及其创作根源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有一件事情是我一生难忘的,这件事令我厌恶,但对我很重要。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学习很好,伶牙俐齿,穿得也干净。这种女孩儿都会当个小干部,很不吃亏的样子。有一天放学,我跟一帮同学在操场上玩,书包就堆在旁边的地上。忽然,有个同学说:“张越,她动你书包!”  相似文献   

13.
心雨 《人才开发》2011,(1):14-15
“活动组织得太好了,感觉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就结束了,丧失了不少交流机会,真的很可惜。希望能多参与这类活动,大家一起聊聊今后五年或十年的方向。”旅美科协总会副会长陈志雄如是评价“海外华人高管浦东行”。  相似文献   

14.
谢晖 《人才瞭望》2016,(3):75-75
“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说明他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相似文献   

15.
在华日本专家本山多喜二先生来北京接受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友谊奖”,日程安排得很紧,但他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本山多喜二虽年逾古稀,然身体硬朗,胖胖笃笃的脸上显得神气儿十足。本山很健谈,用他那颠倒而别扭的汉语谈起了他那段扯不断的中国情。本山小时候在中国长大,到12岁后父亲才将他送回日本读书。他的父亲是当时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武汉办事处的职员,“幄!我父亲送我回国时,千叮嘱万叮嘱,让我今后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在哪里长大的。”“那你以后再也没有来过中国了吗?”“是的,没有机会,但一直念着中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平时接触较多的是中国人,但小区里同样来自印度的家庭大约有250个。”年过四旬的印度人阿斯福在一家百货行业外贸公司工作。来广州十几年,阿斯福一家三口并未感受到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  相似文献   

17.
叶庆 《人才开发》2006,(7):52-53
一尊崇人才、重用人才,似乎已蔚为社会风气。但身处基层,与那些为国争光、举足轻重的人才毕竟隔得太远。具体来说,究竟基层的“人才”为何物,虽年已近“耳顺”如我者,却至今依然迷惑得很。首先是觉得在基层,“人才”的概念应该更抽象、更空泛。若要具体裁量,难免就局限太大。既要将一些人指为“人  相似文献   

18.
从三把锁想到的李坎孝我看过一幅漫画,仓库有一把锁,门关得很严实;两把锁门就留下个缝,可使人手伸入;三把锁,门缝可容人自由出入。这很直截了当地讽刺那些管事的人越多露洞越大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我有体会,过去我在农村搞过“四清”运动,生产队仓库是三把锁,会计...  相似文献   

19.
夏日之声     
儿时关于夏的记忆。是伴随那一声“卖冰棒”的叫卖声开始的。儿时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我,唯独对吃最感兴趣,听到“卖冰棒”这三个字,两只比兔子还灵敏的耳朵,立刻竖起来。妈笑我,叫我起床至少三四声,而卖冰棒的只需叫一声就能“打动”我的耳朵。此话虽为玩笑,却不为过,的确在儿时,冰棒足我最喜欢吃的冷饮,尤其在炎炎夏日,芳香甜腻、口感软绵的白糖奶油冰棒,看一眼,都会觉得浑身凉爽得很呢!  相似文献   

20.
颠倒颠倒     
颠倒颠倒■赵亚山佛家有“颠倒”名词,在佛经上有“众生颠倒”这句话;中国有“本末倒置”成语。“颠倒”两字很有意思,很有探讨之必要。世上很多事物是颠倒的。有些颠倒有悖于情理。如人身上最尊贵的是头部,理应像保持国家重点文物、珍稀动物一样“重点保护”,然而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