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书法理论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书法艺术的生成同样如此。从"自然"到"阴阳"再到"势"是书法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以自然形象描写书法形态美、书家风格、破解书法奥秘在汉晋普遍流行。唐宋,向自然学习逐渐摆脱表面之形,而是由此向上通向道、理,向下走向更为具体的法度,中间则有人之情感与自然的契合。宋以后,书家和理论家不再醉心于浩渺难知的"道",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经验描述上,自然和书法关系的理论没能有更多的新意。  相似文献   

3.
就书法的形象性与抽象性进行深入探讨,在挖掘它所蕴涵的个人情感特征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同时,以期走入书法美学领域,领会书法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杨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书法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喜爱书法,注重传统与法度,追求平和谨严,温润清秀,典雅隽永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河南书法在省书协的强力领导下,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以雄浑、厚重、质朴和豪放为特征的“中原书风”,影响波及全国。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迅速,作为书法大省的河南虽起步较晚,但也紧跟时代脉搏,自2002年河南大学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到2014年郑州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形成了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未来,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如何办出特色,成为河南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堪称独树一帜的第一流书家。探讨黄氏的书法理论及书法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创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独具只眼的书法理论来人在文化方面不甘居于唐人之下,处处求变。政治上有庆历新政、荆公新法,学术上出现了疑经、改经之风,思想上形成了理学思潮,文学上出现了与唐诗比肩的词,绘画上出现了泼墨写意的文人画。在书法方面,黄庭坚与苏武一道,力破唐人法度,提倡自成一家。黄氏在《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诗中写道:“随人作计给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提倡“自成一家”是…  相似文献   

7.
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迅速地获取了高等专业教育的基本地位,但同时又出现了极为不平衡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近现代教育科学借鉴、继承和发展的特殊性,客观地将书法拒绝于各级教育学科之外;二是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胶合性以及书法自身的强大的文化性,削弱并制约了它以艺术角色面世的冲击性和认可度;三是书法自身的人文特征,限制了它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时代里,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让传统学科为时代服务,为经济建设、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保证高等书法教育稳步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代女性的书法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还无法与同时代的男性书法教育相媲美,但无论从哪个阶层看,唐代女性与以往相比都接受了更多的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她们的书法教育或者来源于书馆、师长,或者来源于家庭、朋友,总之在她们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下,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工于书法的女性,这说明了唐代女性书法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开创了唐一代书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之书、天下翕然从之,固然推动了书法向前发展,科举以书取仕又提高了“书学小道”这门艺术的地位,但由于楷书趋于成熟,使书法法度日趋严密,四大家书法也讲究严密的法度,以致“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书法理论都以六朝以来“天然、工夫”说和“心手合一”论为主,并按此标准,力图逼肖二王,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束缚了书法的发展。后来,张旭与怀素的草书以其独特风貌出现了,他们大胆创新,在唐人楷法森严的书坛中,他们打破了以前草书家的框框,独树一帜。以狂纵的笔墨、潇洒奔放的热情,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路子,使书风为之一变。怀素与张旭、颜真卿一起代表了唐代书法创新一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的书法艺术教育目的中审美教育是最根本的,书法艺术教育安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书法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书法学习活动中注入自己的情感,陶冶性情,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书法与唐诗作为两门独立的艺术各显异彩 ,延世久长 ,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实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就此相关问题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唐代书法艺术与唐代诗歌之联系 ;二是唐代诗人以书法为创作内容的许多篇什 ;三是书法艺术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以及唐诗对书法艺术的促进 ;四是唐代诸多诗人皆工书艺以及诗人书诗幅互赠 ,增进了情谊又致使书、诗并进  相似文献   

13.
家传和师授是唐代书法教育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官宦之家,典籍丰富,范本精良,世代承传,既是书法家传之条件也是其特点,家传保持了书法艺术承传的连续性,但也对创新带来了局限。教学的直观性和古迹范本难觅,促使在家传之外另辟师授之蹊径。“口传手授”,不仅使唐代书法教育呈现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唐代新书风的创立。  相似文献   

14.
北派书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初唐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这为盛唐书风巨变提供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基础.盛唐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家们用新的审美观自觉或不自觉取法于北派书法,并将其法度化、儒雅化,创造出了恢弘壮美的盛唐书风.在此大背景下,进一步揭示了北派书法同代表"盛唐气象"的"颜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山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刻书法是"颜体"形成的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从而奠定了王书的独尊地位。唐太宗“崇王”,有下列缘由:统一的大唐帝国呼唤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的书风,这也符合太宗的文治之需;太宗书法受精通王羲之书法的虞世南浸染,太宗爱屋及乌,增加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感情;另外,又凭借道教的影响,王羲之书法终于被唐太宗推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16.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华夏民族之根,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初创汉字至今用规范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唐楷书法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桥梁作用,启示在书法实用性萎缩的今天,唐楷书法的艺术性更能得到升华,更能体现它的精粹性与高品格性,电脑字永远代替不了它。  相似文献   

18.
唐代李邕书法对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影响甚大,促进了赵体书风的成熟并风靡天下,成为一代书法主流.元代人通过学习李邕书法,终至出唐入晋,复古为新.  相似文献   

19.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经历了唐代楷书的高峰期后,到了宋代在行书上有了更大的创新,书风也由唐代的"尚法"转为"尚意"。尤其是"宋四家"在这个转变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米芾身为四家之一,集古出新,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他的书法艺术观个性鲜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起于魏晋时期。晋设立书博士.文字的书写成为求取功名的必修课,这一方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上使书写者自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使用汉字。杜绝了社会上的用字混乱现象,规范意识深入人心。从唐以后,科举取士与书写规范紧密相连.历朝历代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官吏,都能手书规范字体,这对社会用字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我们现在讲汉字规范化,重字形重字音.而对书写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所以,应尝试借鉴一些封建时代书法科举等有利的因素,促进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