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当代传媒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塑造意识形态、社会动员、推动消费和认同建构等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传媒文化场域中,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次场,这从根本上规制了中国传媒文化的当代结构。视觉文化的转向进一步加强了传媒文化的视觉霸权和视觉拜物教,看得见才能吸引人和广泛传布,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游戏规则。传媒公域作为公共话语的场所,也越发地深入私人领域,它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关注的复杂传媒伦理问题。快感的非政治化进一步凸显了消费文化的秉性,间歇性的政治冲动和传媒消费长期的快感化,实际上产生了传媒公众的政治冷漠。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传媒来实现自我和族群的认同建构时,混杂和同一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的这些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的发展是西方文化霸权向外输出的过程,大众文化的泛滥对我国文化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我们将面临文化霸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面临大众文化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规制大众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蔓延、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当下文化研究和发展须直面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桂艳 《河北学刊》2007,27(4):240-24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育有着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从文化内容上来看,大众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发展观,使文化真正成了人和人的生活存在及表现的方式;从文化的表现形态上来看,大众文化突破了原有文化中的特权与等级观,使文化由等级文化形态转向了平等化的文化形态。由于大众文化的成长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对大众文化的审视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西方的话语语境中,而应当承担起历史现实文化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李江山 《学术研究》2002,(8):130-133
电子媒介的写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介话语符号的文化语境 ,使现实的时代成为超现实的文化话语时代。这种超现实文化话语 ,直接决定着当代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主体 ,使主体以及艺术的含义和形式都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话语特征 ,对此保持一种自觉的批判、反思意识 ,对确定我们在这一话语时代文化行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以符码的形式完成对主体的建构,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新媒介对日常生活中的介入一方面带有殖民化倾向;另一方面消解以往媒介所具有的鲜明的大众文化或后现代特征.通过改变交往方式对原有的话语霸权进行修正,它重新构建世界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通过追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有理由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从工人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它辩证地定义了文化,并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试图论证大众是如何在社会中反抗资本主义统治霸权的,从而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目标蕴含着对大众文化与政治辩证关系的研究这一始终如一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文言话语霸权与白话话语霸权在中国文学史上交替出现,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古代,文言话语霸权统治着文学领域,并且对白话文学的发展进行压制,极大地阻滞了文学的发展。而在文学的现代转型后,白话话语霸权反过来取代了文言话语霸权的统治地位,令现当代文学史变成了残缺的文学史,现当代的文言文学及古体诗词被打入冷宫,长期不被现当代文学史接纳,陷入了生存困境。文学史上的这种话语霸权,对中国文学甚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话语霸权的危害性,打破一家独尊的话语霸权,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反对偏激的话语霸权,促成多元共生的学术话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的论争和探讨源自于 2 0世纪 6 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40多年来 ,英美学术界一直围绕着文化和社会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文化霸权 ,文化符号学研究方法 ,文化资本等热点问题展开拉锯式的争论。有些争论已经澄清 ,有些仍为悬案。但毋容置疑的是 ,这些争论给英美两国的文化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科技优势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有可能使我们从"东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  相似文献   

14.
李普涛 《中州学刊》2005,(3):121-123
中国新世纪文化形态的缺陷表现在文化形态中的"虚拟泡沫"、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失落、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字艺术的侵蚀和霸权.中国新世纪文化的研究方向定位包括:当前社会不同媒介之间的混交杂糅、相互渗透的状态定位,当代大众文化的独有特色和特殊状态定位,大众群体的审美活动特征定位等.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部分原因是在于与社会学进行了持久而深入的比较。与社会学不同的是,文化研究在理论取向方面的特征往往是后现代和散漫的。通过考察斯图亚特·霍尔的工作,特别是通过其霸权问题来考察这种比较的有用性,可以看出,霍尔解读霸权的方法在国家支配与自由话语之间是游移不定的。因此,霍尔确实在某些方面强化了当代文化研究的散漫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语言对民族、国家文化的存亡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英语话语霸权已经威胁到中国的母语安全,面对当代中国的母语危机,我们不能麻木和放任,要高度重视,把维护中国母语安全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众文化建设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不断前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大众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效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型文化形态,对视觉形象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的深层结构系统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文化在媒介环境变迁、视觉主导性及其社会转型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简言之,通过将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的动态表征过程转化为一种反映特定意识形态诉求的文本叙事活动,我们可以对其主题类型、话语类型、叙事特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炼出"英雄形象"、"成功者形象"、"追梦者形象"等一系列既充分反映时代变迁语境,又极具支配性表征范式意味的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  相似文献   

19.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互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文化互动关系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的"失语"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提出了所谓的"失语症".但所谓的文化"失语症"并不是西方"话语霸权"对我们的强暴,而是面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我们缺少表达的新话语.为克服"本土文化的失语",我们首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审视,不能把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列为"霸权"行列;其次,要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最后,必须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重建我们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谢梅 《天府新论》2009,(6):108-112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是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事件以及这些要素共同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对话所形成的意义建构物。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不断地相互冲突,经过积淀以后形成的人类思想的“陈述整体”。在现代社会里,中心话语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平民话语”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源泉,又是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平民话语”与“中心话语”的关系.是建构当代社会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