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超细煤粉再燃技术中影响NOx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煤种的主燃料,超细煤粉再燃均能起到显著降低NOx排放的作用,脱氮率在50%~70%之间;高挥发分的褐煤、烟煤是较好的再燃燃料;煤粉越细,对NOx的还原性越强,同常规粒度煤粉再燃相比,使用超细煤粉,NOx脱除率增加了10%以上;随着再燃燃料比例的增加,各工况均呈现NOx排放量降低、脱氮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燃料分级燃烧低NOx技术采用超细煤粉作为再燃燃料,可解决由常规粒度煤粉作为再燃燃料而引起的未完全燃烧损失较大、NOx还原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热天平和一维热态煤粉炉分别进行超细煤粉的燃烧特性机理和燃尽效果的热态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在确保再燃区停留时间和较高燃尽率的同时,对于停留时间为0.8 s左右的高挥发份的褐煤,30μm的粒径可实现较好的燃尽效果.采用低挥发份的煤种,需进一步减小粒度.  相似文献   

3.
对天然气再燃降低NOx(氮氧化物)的化学动力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再燃区温度、停留时间、过量空气系数以及混合状况对降低NOx排放的影响,并对天然气再燃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作为气体再燃燃料降低NOx的排放.选取了两种典型的空气气化和纯氧气化的煤制气作为再燃燃料,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探讨了再燃区温度、再燃区停留时间及再燃燃料比例等因素对降低NO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煤制气的再燃脱硝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在高温时,煤制气的脱硝能力比较强;随着再燃区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加强;随着再燃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相同再燃量的情况下,两种煤制气的还原效果大约相差5%,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溴化锂水溶液池沸腾换热的实验装置,以及溴化锂水溶液在真空条件下的池沸腾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池沸腾换热有一定影响,且随溶液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浓度对池沸腾换热有明显影响,且随压力提高,影响增大;管束对池沸腾换热有增强效应,水平管束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的沸腾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6.
以水为分散相,丙烯腈(AN)和丙烯酸甲酯(MA)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用扫描电镜、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共聚物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水油比、分散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低的引发剂浓度对孔径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当引发剂浓度进一步升高时,虽然孔径分布并没有显著改变,但孔体积迅速增大;孔径分布随温度和水油比的升高变化并不明显.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制得的AN/MA共聚物粒径为10-500 μm.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剂超临界CO2雾化萃取法制得了乙基纤维素微粒.研究了溶液喷口流速、溶液浓度、温度、压力对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控微粒大小,所得微粒平均粒径为0.64~10.83μm.随着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增加;随着压力和溶液喷口流速的增加,颗粒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减小.  相似文献   

8.
氧化钇超细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草酸铵加氨水共沉淀法制备稀土氧化物 Y2 O3超细粉末 ,初步讨论了制备工艺中的有关影响因素 ,对超细粉末进行了差热 -热重 ,透射电镜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结果表明在选定的条件下 ,制得了粒径 1 0~ 67nm的稀土氧化物 Y2 O3粉末 ,同时在实验中观察到 ,超细粒子的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  相似文献   

9.
在机械搅拌高压釜中测定了290.15~513.15K、0.5~4.0MPa范围内H2、N2、CO和CO2在液体石蜡中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系数。结果表明,H2、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N2、CO和CO2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氢气的平衡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回归了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系数Hi与温度T的关联式。H2、N2、CO和CO2的体积传质系数均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和压力对不同气体的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各不相同,氢气的体积传质系数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氧化碳的次之,一氧化碳和氮气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活性炭吸附SO2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烟气流量的增加、穿透时间减少,当烟气流量在50—100l/h时吸附效果较好,穿透时间在55min以上;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穿透时间越长,氧气含量为10—20%时吸附效果较好;床层出口温度在20℃-70℃时,随着温度升高穿透时间减少,但在70℃-99.5℃时,穿透时间又有所回升;烟气中含水蒸气时,SO2生成H2SO4的转化率大大提高,当夹带水蒸气的空气流量占总烟气流量的25%时,活性炭的脱硫效率反而会下降;NOx存在对SO2的吸附影响并不明显;活性炭经高温改性和KOH改性后,吸附效果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煤粉燃烧过程非常复杂,影响煤粉燃烧器稳定工作的因素有很多。针对特定的煤粉燃烧器,基于煤粉燃烧机理,采用Gambit软件对燃烧器进行建模和结构化网格划分,并在Fluent软件中选取拉格朗日/欧拉法、P1辐射模型、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法、动力/扩散反应速率模型、Realizable kappa-epsilon湍流模型以及Simple算法等对煤粉燃烧器进行燃烧分析。研究了一次风不同条件下燃烧器内部场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数值分析和仿真,其结果与燃烧理论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依此给出一次风合理取值范围为20m/s~30m/s,一次风旋流强度合理取值为1,为煤粉燃烧的合理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参数选择是提高煤粉燃烧效率的关键。针对特定的煤粉燃烧器内部动力场,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二次风的风速及旋流强度对温度场、燃烧率、平均混合物分数、CO质量分数的影响,其结果与燃烧理论有较好的一致性。进而得出二次风速度的合理取值范围为50m/s~60m/s,二次风旋流强度的合理取值范围为0.25~0.75,为煤粉燃烧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多种不同变质程度的单种煤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配合煤进行炼焦,是合理利用有限的煤资源,扩大炼焦原料煤范围,提高焦炭质量并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但是,如何确定多种煤的合理配比,目前还处于经验估算阶段。本文介绍了作者与上海焦化厂为解决此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寻求最佳配此的初步研究成果,模型的核心分线性规划与线性联立方程组二部分。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程序采用人一机对话,功能选择的方式以方便使用为原则。用今年二月份实际数据进行模拟运算结果,可全月增加销售收入5万多元。按十一月份的最佳配比,预测经济效益可达11万元,目前该模型正在试运行中。  相似文献   

14.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的测度标准对控制电煤供应链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煤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电煤供应链的概念及典型结构并分析了各环节碳排放与成本的关系。指出了碳排放强度指标评价电煤供应链减排效果的不足,并引入成本要素,以《2006年IPCC指南》为测算基础,构建了电煤供应链的碳排放量与成本关系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模型从理论上统一了电煤供应链构成企业的碳排放测定标准,为电煤供应链不同企业设定统一碳排放减排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究中国煤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煤炭企业为例,选取15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企业在技术吸收能力上的不同。实证研究表明,新兴煤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明显高于传统煤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地区差异,山西省煤炭企业低于其他地区。同时,2014—2015年,煤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得分普遍偏低,并呈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给出碳排放视角下的煤炭产供链的概念及其结构模型,分析该结构模型中煤炭开采环节、加工环节、运输环节和消费环节的运作成本与碳排放量以及治理费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钢铁企业为例构建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治理效益模型。这对于确定单位运作成本碳排放量最低的煤炭产供链,进而从治理效益角度控制此条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煤炭气化过程进行理论分析,阐明了反应温度对煤炭气化过程热效率的影响.根据煤气发生炉的气化特性指标,探讨了影响煤气发生炉气化品质的因素,从煤炭性质、煤炭粒度及饱和温度等方面得出了提高煤气品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燃煤电站锅炉对流受热面受飞灰磨损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热态下飞灰冲蚀受热面磨损特性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研究求出在不同粒子冲刷速度下,质量相对磨损量与受热面温度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