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现代工业文明,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要资源,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形成了人与物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超越于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文章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时禁发"的休养生息途径,以及"民胞物与"的和生境界三者有机统一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4.
人机互动演进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互动不仅是个技术命题,更是人类古老而现代的哲学命题.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人绝对主导的弱互动"、机器时代"机高度独立甚至'反控'的弱互动"和网络时代"人机高度融合的强互动"三个演进阶段,并呈现由弱到强、由分离向融合、由浅入深、人的主体地位由确立到缺失再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复归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从社会学的理解视角卜看,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因此,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二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乱象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提供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7.
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道理"。它所内含的智慧给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天人合一和真、善、美统一的特点。但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推敲。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这两个特点包含着它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分析这个矛盾有益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并由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做出新的、正确的评价.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所谓天人合一,指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有一种把天人合观的特点。在宇宙观上,中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学流派,总是把天与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对于天虽然各有界说,却都认为人源于天,是万物造化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遵循着一个总的规律和法则。儒家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命题。从孟子开始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相似文献   

9.
时间观:西方的"天人分离"与中国的"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西方哲学的时间观与中国哲学与术数的时间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西方哲学认时间为本体之外,中国哲学认本体为时间本身;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是"天人分离"的,把人的活动与时间的进程分离开来;中国传统哲学与术数对时间的理解是"天人合一"的,把人的生存活动与时间看作一个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整体.中国哲学和术数的此种时间观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体现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安身立命"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的和谐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德建 《船山学刊》2014,(2):105-10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尝试概括为宇宙万物的"五同性"思想,即天人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杨秋生 《理论界》2009,(1):159-160
"天人舍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天人同类,全面发展"、"天人同性,和谐一致"、"天人同健,自强不息"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4.
黄平  龚勇安 《兰州学刊》2001,42(3):33-34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针对有人提出"自然界是独立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应服从自然的利益"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以人为中心"作为价值命题而并非存在命题、价值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共生的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提倡环境价值不仅不与"以人为中心"相矛盾,而且必须"以人为中心",只有这样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并引出"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三个核心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哲学中阐明天人关系的天人合一观具有"人与天一"、"天人相交"、"与天地参"、"天人一体"等丰富内涵,天人合一观的伦理学意义影响深远;天人合一观具有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原则,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开辟统一性和整体性思维的新格局,沟通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联系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刘泽华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命题之一。最近,《传统与现代化》和几家有影响的学刊连续发表文章详加论述,论者仁智各见,多有启迪。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的关系问题鲜有论及。天人合一的内容无疑要比天王合一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18.
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的本质是人学。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一套人学理论,"天人关系"是其本体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有三个层次:1."绝地天通"的人神关系;2.天人合一的人与自身的关系;3.天人相分与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地天通是统治者垄断了人与天(神)的交通;天人合一则经历了从效法说到一体说的演变,有从自然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过渡,也有作为本体的和作为过程的天人合一的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19.
对话主义在西方已经大行其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时,便会发现,对话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独白,而是意味着以身体为载体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对话。"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即为这种对话范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类同一性: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检讨与归纳,是人的本质向“类”的复归,是“类同一性”支配下的人类自然生存、社会生存以及主体性生存的逻辑互动和有机统一,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蕴。任何忽视“类同一性”的行为和做法,都是酿成自然生态危机、社会道德危机以及人类主体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类同一性”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协调、互动发展的可靠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