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部署,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由"法律体系"的构建向"法治体系"构建的转变。这一转变,更加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的机制方略和行动纲领及其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价值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涵;勾勒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业作了新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新内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已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都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设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并致力于构建的、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上体现出来的、公众以及各种价值文化也日趋认同的价值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成为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都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道德体系四个主要方面体现其特质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其在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基本方式是理论构建与实践构建同时进行的"双重"构建。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双重构建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确保思想自由,确保程序民主,确保设计科学。  相似文献   

4.
对外关系法是一国调整其对外关系(涉外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共同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法律体系是打破西方法律霸权主义的需要,是统筹中国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建设的需要,是当前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法律竞争的需要。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需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必须倡导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中国范式。这一新范式首先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具体指导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重要概念的提出,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包括"制度体系"的灵魂、核心、目标和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重要的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全面把握制度优势和制度优越性的关系,积极创造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颁布以来,经过了1996年和2012年两次修改,特别是第二次修改,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结合,这是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成为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大事,也使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愈加凸显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宝贵品格,二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三是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要求,四是充分体现了强化法律监督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宪政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本文力图从邓小平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入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认识和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果,必然要经过一...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好的理论名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但其科学体系不是将三者简单相加,构建出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当前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扬弃、积淀、升华的丰富过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邓小平提出了制定一系列法律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引领作用。邓小平审视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法律的现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拨乱反正作用。邓小平反复论证了制定一系列法律的重要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思想发动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和伦理研究依循制度化到法制化的逻辑构建过程,是制度伦理到法制伦理观念的刚性化构建。这一过程既遵循道德发展向法律延伸的逻辑统一,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道德与法律的时代进步,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观下的现代伦理发展提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发展之一,应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形态下的道德法律统一观的观念形态构建为基础,以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度建设为重点,由普适性的制度规范教育实施到法制化观念的刚性构建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党对此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前为确立主题阶段,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以前为侧重发展阶段,主要是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十六大至十七大以前为纵深推进阶段,主要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十七大以来为整合提升阶段,形成了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起点.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政治沟通为契机,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我国的政治沟通被弱化、被曲解的现状不容忽视.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完善政治沟通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高度重视党内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邓小平、江泽民都反复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从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党内制度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从而加强了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怎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即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多种高贵精神。雷锋精神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之名命名、以在雷锋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大事业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要以党员干部学雷锋为抓手,把握着力点,创新学雷锋的方式方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关键词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是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的历史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与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宁夏生态移民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地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发现农地建设与经营成本负担是制约生态移民迁入地发展的主因。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章探讨了生态移民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提出采取“农地收购”、“招募式移民安置与农地产业化经营模式”是解决当前农地短缺和生态移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党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机制,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从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前人生态治理经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理论、现实、制度与价值四条逻辑主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理论深度,现实逻辑提供问题导向,制度逻辑保障制度基础,价值逻辑呈现价值引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对于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