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义山的<无题>诗,历来论者众多,解说纷纭.由于典事与"本事"相融,而致虚实相生,朦胧无定.这首<无题>诗,应主要是一首思念情妻之作.在诗中,作者并非一贯以男性为抒情主人公的立场,有时甚至以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和抒发其情,更增加了义山诗的朦胧性.这种创作心理和审视角度的迁变,也引起了对此诗一些不确定的新解,很有必要提出并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韩诗外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韩诗外传》的思想特征和诗学观念 ,其中能从“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既考虑到《诗》蕴涵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同时也赋予《诗》以情性 ,这就透露出韩婴能从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诗》的朦胧思想 ,比起前人乃至同时代人都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北岛是中国当代朦胧诗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长久以来,研究者对北岛《无题》诗的语义解读问题众说纷纭,多从文学角度入手。本文选取其中一首大家较为熟悉的《无题》诗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语义学的方法分析其语义结构并着重对《无题》的多义问题做出科学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旧诗的几件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无题》诗和黄萍荪其人鲁迅有一首《无题》诗;“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据《鲁迅日记》载:这诗曾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写给黄萍荪。为什么要写给黄萍  相似文献   

6.
现存李商隐的无题诗约七十余首(包括以篇首二字为题的爱情诗)。这些诗初读大都跳跃错落,变化无方,但悉心玩味,便可悟到那朦胧恍惚的意境中隐伏着一条情感的脉络。诗中那彷徨求索的人物形象便是情感的化身。《无题》“相见这难别亦难”就是这样一篇意境迷朦而又情思隽永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无题》诗,在李商隐十七首《无题》中,是比较明白的一首。对这首诗的看法,虽然有人以为是有“寓意”的,但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从诗所反映的内容看,认为它是爱情诗,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认定此诗为爱情诗,是否就算将此诗完全弄清楚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表面似乎没有问题的背后,正还有一些问  相似文献   

9.
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1931年11月27日,赵景深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写了《志摩师哀辞》。文中记叙了1926年春天作者访问徐志摩的情景,在谈诗时,“问他对于自己的诗所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他说是无题。”(《新月》四卷一期)《无题》收入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首诗为什么被作者自己喜欢,我想大约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与诗魂。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这首《无题》有两辐手稿,都收在一九七六年版的《鲁迅诗稿》中了。第一辐作: 洞庭浩荡楚天高,眉黛心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亦险,秋波渺渺失《离骚》。与《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所记全同。第二辐有《无题》二字诗题,“浩荡”作  相似文献   

11.
对《为方志敏烈士题照》一诗在教学中某些地方的讲解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诗中“南朝”一词应是指我国古代的南宋朝,而“泰淮”一词应是明指南京城,暗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相似文献   

12.
"瑟瑟"定谳     
古今学者对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或认为是形容“色之碧”,或认为是写“陨落貌”,或坚持认为是写萧瑟之声响。根据“案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经过分析与考察,可以确定“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系状声之词,是为正解。  相似文献   

13.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历代所传《大雅·大明》诗的两种不同体式就是这种错简的表现之一。考察《诗经》风、雅、颂的分类特征、《大雅》诗的乐章类型以及《大明》诗的章句构成和诗义解读 ,考辩《大明》诗两种不同体式之正误 ,可以得出《毛诗》所传体式为误 ,《诗集传》所遵体式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毛诗小序》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形成于战国孟子一派学者之手。《诗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诗政治化、历史化,并由此而建立起以"美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意义指向在于国家典礼、时世变迁、政治兴衰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在诗的政治目的性意义指向的表述中,《诗序》实际汇集了诗人之意、典礼用诗之意、诗乐之意、采诗或编诗者之意等四方面的意思。故而引起了后人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丘中有麻》是《诗经·王风》中一首篇幅短小的诗歌 ,关于它的主旨历来争议较多。今人多认为它是一首情诗 ,是一女子自叙与一男子 (女子心上人 )的几次约会。笔者也同意此诗为情诗 ,但对于究竟是一女独唱还是数女合唱心存疑惑。通过对诗中各章内容的具体辨正 ,说明几次约会的地点、前来赴约的男子以及具体约会内容都不同。综合全诗 ,笔者认为此篇应为数女合唱 ,各自唱出了与心上人见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德国学者施劳德先生根据语音记录、经李克郁先生翻译的土族史诗《土族格赛尔》作为分析文本,对其进行语言层面的剖析,试图找出存在于史诗中的程式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9.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索了钱锺书《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一诗的本事:1942年6月,时任叙昆铁路副工程师的胡敬侃(即诗题中的“儿”)死于随征战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途中,当时连尸骨都无法收殓。其父胡粹士得闻噩耗后,作《哭儿记》征请亲友题咏,钱锺书因有此作。而诗中“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则是将胡敬侃之死事,放到一个更阔大的背景上,抒写了更为深广的沉痛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