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特色,代表着活力和竞争力。特色理论为区域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智慧、理论基础与方法。以特色的视阈探寻区域发展之道,尝试建构区域特色发展理论,深化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特色,探寻有效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国家战略意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海西国家战略建设进程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地处闽东中心的环三都澳区域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建设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新的增长极,本文从旅游开发增长极理论角度入手,分析环三都澳区域核心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并对发展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业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正日益显现。为此,研究如何提升海西旅游产业竞争力,对于提高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部署正推动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构与优化,两岸关系持续发生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在对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部署的审视与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战略关系,提出要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休闲经济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经济是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现实,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经济,对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休闲经济在世界经济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休闲经济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文末提出了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休闲经济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6.
围绕“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战略,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的新内涵,最后阐述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有着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但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本文从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物流服务对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产业正成为海峡西岸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既要考虑区域港口经齐,又要发挥物流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还要考虑建立对台物流平台。物流经济地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对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望,南北链接长三角与珠江三角两个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近期,《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海西物流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平潭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为平潭县融入海西经济发展的浪潮、为平潭经济借力台湾优势资源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海峡西岸经济区山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布局不合理、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山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超越传统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实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正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动态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需要理论 ,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生产理论 ,牢牢把握唯物史观的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成渝城市群4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规模完善,成都和重庆在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城镇化率等各方面各有优势。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具有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和相互强联系的特点。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加强多方交流,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可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港城互动、提升港口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港城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协调发展度的评级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定了宁波城市和港口的综合得分,进而计算得出宁波港城的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1993-2008年间,宁波的港城协调发展水平虽然不同的年份有波动,但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最后提出了促进宁波港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产业布局"单中心"形态尚未改善:高、低端产业混合布局于中心城区,新城"有城无业"问题突出,交通枢纽站缺乏产业配套支撑,导致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向心通勤特征明显。当前的交通系统既难以支撑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也难以有效发挥其对"多中心"产业布局形成的引导作用,造成交通拥堵持续加剧。解决北京市产业布局与交通系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当务之急应大力发展和完善公共交通;长远之计是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制度保障是尽快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推动协同发展有基础、有优势。但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功能定位不清、产业分工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理顺三地利益关系,核心在于产业一体化。从顶层设计、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与融合、交通一体化等方面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协同发展思路、机制、路径,希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是兵团师市合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该文根据石河子的实际情况,遵循可比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石河子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五个层级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应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以长江航运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江铁路、公路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快速、配套、畅通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并配套建设、完善南北纵向辐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形成高效、畅通、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涿州城市化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一体化措施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使得涿州能够快速融入京津大都市。长期以来涿州实际上已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首都有了更多的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这种合作的速度,涿州将会成为“北京-保定”城市链上的节点城市。为了提升涿州城市化水平,涿州需要按照“分层+分步”的发展方式,以涿州核心区域为中心向腹地逐渐扩展,在腹地的核心区域内形成“三层次”城市环,同时要构建“米”字形的交通网络,将腹地内的11个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除了要在行政区划内对中心地进行整合,还要在更加广泛的空间内考虑问题,构建“涿州—房山”、“涿州—固安—廊坊”、“涿州—霸州”、“涿州—高碑店—涞水—易县”等城市链,使得涿州能够更好地受到来自保定、廊坊、北京的城市辐射,并通过“涞涞易”城市链传递到保定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