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唐末诗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又称《主客图》、《唐诗主客图》)将施肩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弟子。从创作上看 ,施肩吾及白派之门有三个理由 :①内容艳丽 ;②风格浅切 ;③乐府诗创作上具有新乐府精神。另外 ,施肩吾与白派及门弟子徐凝的同乡挚友关系 ,也是其及白派之门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献《诗人主客图》是唐末诗人张为所撰,他把部分中晚唐诗人分为六个派系,这种分法引起后世学者颇多非议,因此《诗人主客图》的地位和价值没有得到学者们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其原本的散佚就能证实这一点。现存《诗人主客图》的各种也都是清人所辑,但都已是残本,它的文献价值也因此被学者忽视。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实有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指出,晚唐诗人张为在其年代的特殊,不仅表现在其身世的模糊、诗文的散佚及晚年为访道而归隐的不知所处,还表现在诗人以一篇《诗人主客图》而扬名后世,成就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地位。而主客图的批评范式在唐代诗学论坛发展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张为在其诗选评论集《诗人主客图》中把中晚唐诗人78人分为“广大教化主”、“高古奥逸主”、“清奇雅正主”、“清奇僻苦主”、“博解宏拨主”、“瑰奇美丽主”六系和“主”、“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5等。这种评论法遭后世颇多非议,然而将其还原至当时的文化语境,透析其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本形式不仅蕴含着作者崇儒尚道的诗学理想,而且还传达出作者因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够实现而转以参禅问道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不同于其他的佛教经典,它将宗教信仰伦理化,将世俗伦理宗教化,提倡一种标准的伦理化、道德化的佛教。这些特征,体现在它的善恶观、戒律观和修行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史上,徐凝并非十分显眼,甚至至今还没有一篇专论他的文章。不过,唐末批评家兼诗人张为在其《主客图》中留意到了徐凝,将他列为白派之及门弟子。出于元白诗派研究的需要,这一定位这一判断值得加以具体论证。根据有关文献,结合徐凝的作品风格及其与白居易、元稹的交游情况,我认为,《主客图》将徐凝划为白派及门,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收录在《广弘明集》中梁武帝所作的《孝思赋》,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文学作品,然而,唐代道宣法师却将其当作弘扬佛法的护教文献加以收录。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佛教试图在伦理方面实现与儒家传统的融合,实现佛教伦理的本色化。在梁代,中国僧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试图体现佛教对儒教孝道的包容,而梁武帝将奉佛与尽孝结合在一起,更是实现了在道德教化上的儒释共弘。对孝道的吸收,突出的表现了中国佛教的本土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上面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成熟作品之一.杜牧当年为李诗作序,特别赞扬此诗.唐末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曾予以引述.明初书法家宋克的《草书唐人诗卷》也予以专录.这都说明千余年来,在诗坛,在艺界,此诗是如何备受推崇.自从"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名句经过毛主席妙手活用之后,若干年来的评论家更是有口皆碑.然而且住!李贺这诗里有两字大有问题!这两字显系舛讹.千年来无人指出.大家囫囵吞枣,只顾随声叫好称奇.今天,该是有错必改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来认为其佛教宗派在清初经历了改律为禅的变化。实际上史料中存在着大量与此矛盾的表述,今日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是清初禅宗法脉入山后宗派意识凸显下的一种建构,此前该山并不属律宗。由于不属法统的原剃度派僧人仍在两寺之中,编修《普陀山志》的儒家士人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援引《宋史》中《道学》《儒林》两传分立的体例,将其谱系记载分为《法统》《释系》两部分,并确定了《法统》居于《释系》之上的基调。一般认为,儒家道统之说源自禅宗传灯观念,山志的处理办法反映的则是儒家对普陀山佛教的资源回馈。时过境迁,纂修山志的儒家士人对此已不甚明了。对清初普陀山易律为禅与宗派书写过程加以考察,有利于反思佛教史上已有的种种表述、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