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代流民与豫西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两次大规模从山西移徙人口牵涉面很广。山西洪洞县志办公室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集明代迁民史料,竟收到全国二十一省市数百个县的大量资料,迁民涉及范围之大可见一斑。洪洞县广济寺内的“古槐迁民纪略碑”载,明初移徙人口迁往地为河南、河北、山东数省。当时的河南府和南阳府三州二十四县接纳山西百姓的数量,仅次于豫北和豫东。明代的河南、南阳二府大致相当于今日豫西地区。从文献资料看,首先形成的是豫北方言,豫西方言步其后。但豫西方言形成的原因与豫北方言并不尽同。本文就豫西方言的形成原因、时间及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代江西书院浅论魏佐国朱明时期,江西地区的书院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发展的主要表现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颇有价值。一、明代江西书院发展的主要表现明代江西书院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一)书院...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打断了唐王朝昔日的繁荣,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统治者在对南方经济依重的同时,在用人方面也逐渐向南开放。江西地处东南,贯通南北的大庾岭——赣江——鄱阳湖商道,不仅对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而且给北方人士流寓入赣提供了交通便利。宋明江西科举、政治人才的大量涌现,除了经济因素之外,人口迁入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不容忽视,恰恰如此,江西经过自“安史之乱”到五代时期连续数次人口涌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江西在封建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民服 《中州学刊》2006,(1):193-196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一,明代的家庭人口数量规模,主要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明代鼓励增殖人口政策的实施情况、移民政策的作用、地区间自然条件的差异、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其二,明成祖永乐年间的人口数字,或激增,或骤减,令学界十分关注。一是有的数字为研究明代人口总额提供了必要参考,二是有的数字表明明代家庭人口趋向于小型化。有的学者对永乐年间人口骤减原因的分析,结论并不恰当。通过与洪武、建文朝人口的对比,可以认为永乐元年的户口数不准确。  相似文献   

5.
明代天津人口与城市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天津是一个军事城市 ,军队移民是这个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 ,同时 ,由于天津经济地理位置之优越 ,非军队移民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明代的天津人口 ,特别是军队人口 ,由于广泛地、大量地参与各项经济活动 ,使他们的军人身份在发生变化。天津人口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 ,促使天津逐渐从一个军事城市向经济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大量江西人口向湖广迁移,形成“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趋势。在向湖广移民的过程中,又以湖北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且工商业移民相对较多。江西商人遍布湖北各地,从基层乡镇到府城州县均有其足迹,并因建立会馆供奉许真君而加强联系,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商帮”。至晚清民国时期,客居湖北的江右商帮已在钱庄、金银首饰、药材、食盐等行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在湖北商会的近代转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绍泉 《中国学术》2001,3(4):183-220
在中国明代史的研究中,人口史研究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不要说在通史著作中,就是在断代史著作中,也很少提及。甚至在专史著作中,如明代经济史著作中,对人口问题亦语焉不详。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一种所谓的“不丁不籍”的传统说法有关。这种传统说法始于何时,一时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8.
明代重赋出于政治原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江南苏州、松江等地的田赋负担十分沉重,这是明史和中国经济史中的一大问题。明清以来,对明代苏松重赋问题的原因论述极多,但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其实,明代除江南地区外,明代江西、陕西等地也出现了重赋现象。通盘考察明代的几个重赋区可以发现,这些地区虽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大相径庭,但共同的一点是元末明初皆为朱元璋的敌对势力所占领,他们曾与明军相抗衡,这正是这些地区遭到朱元璋重赋政策惩罚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论述方孝孺学行修养和他在明初士人的影响,来分析“读书种子”的内涵。通过对“读书种子”在明代士风中的意义的分析,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的屠戮,恰恰是对明代士风最大的破坏,是造成明代中后期士风崇尚清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51-157
明代江西的仓储制度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以明代江西仓储为个案,通过区域性实证研究,可加深对明代仓储体系及江西区域社会的理解。从全国总体趋势来看,明代仓储经历了前期由单一的政府官办包办向中后期多元化的社会办理的转型过程,而江西地区又有其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和山东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江西物产丰富,是征纳漕粮的主要省份之一。《清史稿》载:“天下财赋、惟江南、浙江、江西为重。”有清以来,江西每年额征漕粮五十七万石,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期,明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恢复经济、安定社会的政策措施,人口逐渐得到增长。至中期,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至后期,人口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约在1.48亿人左右。从人口密度的变化看,总的布局是:东南地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区,中原及北方部分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由东南向西南、西北延伸,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其原因:自然条件、历史延续、各种灾害、战争和移民运动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是明代人口分布格局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出现局部性不断演变、人口再分布随不同时期而不断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自然灾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了明代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二、严重破坏了明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为明代政治演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影响着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和城市化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文中分析了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主要表现,结合江西的省情,提出了加快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提高江西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省委、省政府提出 ,要通过实现四个阶段性目标 ,来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少主要经济指标都与人口分不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无论实现哪一个阶段性目标 ,都要一方面扩大“分子” ,把总量搞上去 ;另一方面 ,要控制“分母” ,即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目前 ,我省的人口形势不容乐观。控制人口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之一。要做到严格控制人口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制定我省分四个阶段的多个指标构成的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第二 ,要把控制人口作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17.
江西在文明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急剧增加,掠夺性的开发方式,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水利设施管理的忽视等是古代江西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透过江西文明进程中的生态问题,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继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代杂剧之后,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和表演艺术到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萌于元代的南戏(又称“戏文”或“传奇”,下称“传奇”)的蓬勃崛起,再一次显示了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虽然也有创新和发展,以求生存与繁荣,但与元代相比,其势已成强弩之末了。这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社会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杂剧本身的缺陷,使得杂剧不能很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明代传奇应运而起,杂剧只好退避三舍。传奇与杂剧相较,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地说,传奇的结构更为宏大,一本戏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其内容更为广博,既有大量的传统题材,又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江西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始于初唐。唐代中后期,是江西近二千年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其时,江西文化的发展,是宋代江西步入全国文化先进行列的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唐代中后期江西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一、明代流民产生的社会原因流民,就是在残酷封建剥削和压迫下不得不远离家乡逃往他处谋生的贫苦农民。历代封建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流民问题,可是,到了明代中期,流民骤起,成百成千地大转徙,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形势之迫,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流民问题固然与明代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却不能相应扩大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而明代土地的日趋高度集中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直接原因①。根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的统计,当时全国人口五千九百余万,耕地面积八亿二千七百万亩。到了明代,人口有了显著的增加,而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