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劳动-巫术说的审美发生学理论是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劳动与审美发生的关系表现为:审美主体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作为艺术生产的原理和构成要素或曰审美的抽象形式是在劳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特性的揭示以及审美时空等客观前提的获得也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卢卡奇的审美发生学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审美发生与劳动的内在联系。卢卡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大量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揭露基于劳动之上的巫术与审美发生的深层关联性,并以此将巫术看成是连接劳动与审美发生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人类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结晶.虽然巫术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理论之一,而艺术的源泉是人类自身的本能和在活动中产生了审美意思的结果.具体阐明了艺术的发生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和审美的起源是人类在最原始的生活劳动中早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使用的各种劳动范畴多达数十个。从劳动的最一般规定出发,马克思给劳动以质的层层限定,由此形成一个劳动范畴序列。这一范畴序列与《资本论》的逻辑: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应,构建了《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结构。 抽象劳动与《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与劳动范畴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定是同一的。《资本论》逻辑的起点,也就是各种劳动范畴序列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劳动说作为艺术发生学的理论之一,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巨大价值。但是,劳动说却不能最终解释人类艺术和审美发生的心理动机和生物本能,于是就无法说明为什么人类自觉的劳动出现以后就一定会产生艺术与审美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是艺术独立和审美发生的问题,即研究“艺术”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脱离人类其它社会活动而成为一种独立存在方式的问题。过去,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多是从艺术同某种社会活动的相近、相似处着手,研究艺术究竟是从哪一种活动中孕育、发展起来。但这有时会把某种活动同艺术混淆起来。例如以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它的内涵是指劳动孕育和培养了艺术。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艺术,当艺术一旦成其为艺术,它便要和劳动脱离,并与之对立,成为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作家的文艺创造,涉及到他的生活体验、感受,经过想象和联想,写出实际的作品。他们的创造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涉及到审美心理构建。艺术心理审美构建的基础就是文艺家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马克思曾这样谈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史前时期并不存在哪怕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艺术与劳动、巫术、宗教难分难舍地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幅混沌如一的原始文化图景。在传统美学体系中,一般把艺术价值分为认识、伦理、审美三个方面。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这种陈旧的"三分"法很难触及艺术价值的本质,唯有深入史前文化中去追问艺术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求解艺术何为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8.
原始艺术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大都概括为一句话——“艺术起源于劳动”(以下简称“劳动说”)。近年来有人提出质疑,有的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主体情感,原始物质劳动只是诱发人们心灵冲动的基本起因之一。有的指出“劳动说”忽视艺术的自然根源,没有看到原始人的审美本能是他们从事艺术创作的生理基  相似文献   

9.
普列汉诺夫在美学领域也象他在哲学、经济学等方面一样,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美学领城,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大量的人类学、考古学和原始艺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艺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本质等美学理论中的难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他不是一般地重复“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是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领域中“社会存在”是怎样决定“社会意识”的。他提出了劳动先  相似文献   

10.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马克思也曾指出:“这全部所谓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且,“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就是说,没有人的劳动也就没有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是生产主体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不断地改造客体世界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社会实践史.美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经验为中介来研究美、美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与一般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11.
现代美学的诞生是一个在艺术、哲学、政治三者之间混杂的存在。但长期以来,美学的主要危机在于,它几乎一直被作为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而备受指责,而其与西方现代性筹划之间的混杂关系也多被视作政治浪漫派的乌托邦梦想。因此,现有的审美政治思考一般以“美学”作为反向的起点,其中,以韦尔施为代表的认识论美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的否定美学、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为基础的后现代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构成了“反美学”的主要路径,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政治的几种基本关系模式。近年来的回归美学的思潮,再次将美学推至浪漫主义和哲学美学的原生性场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的审美共同体视域将成为审美政治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为起点,关注经典艺术边缘化和大众文化兴起的审美悖论,探讨艺术创造转化到资本化生产的过程,并以此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文化工业的产生机制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产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它们各具独立性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美学中,并成为各种艺术描述和解释的基本术语和逻辑起点。在美学中,“道”的主要意义有三层,即艺术的存在依据、艺术的创造法则和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艺术本身,则相应地被视为“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新探索的、富有特色的专著。全书分三编十一章,共28万5千字。第一编为艺术反映生活的社会本质;第二编为艺术审美创造的特质;第三编为艺术欣赏审美再创造的特性。 本书的特色在于:一、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吸收了多种学科的成果,拓展研究路径。书中探讨艺术与生活的逻辑起点,是从作家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出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提出艺术起源劳动说,他只是强调劳动对艺术的作用特别是对原始艺术的作用。他的具体结论是“劳动先于游戏”、“劳动目的先于审美目的”、“劳动先于艺术”。普列汉诺夫的“劳动”概念非常宽泛。长期以来,我们对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有很多误解,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初步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7.
西沃石窟作为北魏义邑窟的典型代表,其造像体现了此期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魏洛阳民间造像所取得的新的艺术成就。其中一号洞窟题记总结了时代造像的一般审美理念,体现了时代宗教美学理念指导下的艺术标准,表现出佛教造像的程式化的审美定式和追求艺术创新的美学要求,揭示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审美过程和美感实现的一般规律。这在洛阳地区北魏石窟造像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回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艺术 ,既有一般建筑艺术的特质 ,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蕴含着回族的艺术观、人生观、审美观 ,反映了回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艺术的本质,近年来展开不少讨论,就我所知,主要有意识形态说、生活形象反映说、审美意识物化形态说(即审美情感说)、艺术自身审美艺术说、意识形态同情感体验结合说(即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统一说)等几种。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和根据,但与艺术的真正本质似还不那么切合。一般寓于个别,无个别即无一般。艺术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我以为它的本质应该是审美认识,是形象地把握世界的审美性认识,或创造性的形象化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