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立以公诉为核心的刑事诉公地位和侦查为公诉服务的工作思路 ,实现捕诉一体化原则和赋予主诉检察官对侦查的督促指挥权 ,可以简化工作程序 ,加速刑事诉讼的运转效率 ,减少案件的积压和诉讼的拖延 ,从而提高诉讼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两造具备"是司法审判的基本制度。法律规定了采取强制措施、诉讼代理、农忙止讼等制度保障被告出庭。若被告仍未出庭,实务中法官一般采取官批民调、拖延诉讼等手段以达息讼之目的。强制被告出庭应诉的规定反映了统治阶级认为缺席是对国家权力的漠视和否定的观点以及追求实体真实的强烈愿望和价值取向。这种规定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基础、诉讼文化以及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项证据制度的确立,其背后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撑。司法认知作为一项证据制度,其设立和运作同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点。建立司法认知的法理之维就是为了实现诉讼公平,消除不合理的费用和拖延,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是一种独立的第一审诉讼专门程序,较多针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简单民事案件而适用,具有高效、简便的显著优势,在解决日益繁重的民事案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设置简易程序可以消除诉讼拖延,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利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意义。尽管2013年新民事诉讼法在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的规定中增加了当事人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还专门规定了要保障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及对小额诉讼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等制度,对促进我国公民诉讼大众化、节约了诉讼资源和提高诉讼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司法实践状况看,现有的有关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仍不完善,亟需在立法构想与司法实务工作中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5.
拖延的理论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是个体延迟开始或完全逃避必须完成的工作或必须做出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倾向。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拖延的理论探讨、拖延的测量与拖延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予以总结。本文对国外拖延的理论与测量研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论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张开绩证明责任也称为举证责任,它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讼的全过程,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对诉讼证据的求证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于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在诉讼发展史上,证明责任的确立最早产生于罗马法。其证明责任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诉讼意识房文翠,王青方,丁海湖诉讼意识是人们关于诉讼及诉讼现象的认识、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等心理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诉讼及诉讼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现行诉讼制度的理解和态度等。诉讼意识是法律意识的具体内容,诉讼意识水平的高低宜接反映或...  相似文献   

8.
彭明 《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40-142
诉讼行为是构成诉讼过程的基本因素,离开了诉讼行为,也就不存在诉讼和司法过程,同时,诉讼行为还是诉讼主体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诉讼行为的涵义、特征、边界等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它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9.
诉讼代表人制度是群体性诉讼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借鉴了El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和美国集团诉讼制度,对群体性诉讼的化解和小额请求权人权利的实现有关键性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现行规定在对诉讼代表人的激励和约束方面,不明确、不全面,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分类。长期以来,二元分离适用论是民事审判程序设置理论中最为基本的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的交错适用论。在司法实践中,应交错适用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但也不能忽视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不能立刻、持久地投入,而是从事与之无关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带来糟糕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一种行为现象。本研究以学业拖延量表(PASS)为研究工具,以自我报告法的形式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六所高校的206名本科生和108名硕士研究生的拖延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从拖延程度、拖延感受、拖延愿望上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此项比较研究,初步探查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在拖延行为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诉讼程序的合法性既不来自对确立诉讼程序法之立法程序的正当性的信仰,也不来自主权者的意志表达或命令;自然法抽象原则也不能自动推演出诉讼程序基本规则的内容。诉讼程序的合法性来自其固有的对事件和规范的话语整合功能。然而,诉讼程序的合法化并不必然地以其固有的合法性为起点或依归,其合法化是一个历程,有两种力量会促就诉讼程序的合法化轨迹:一是内在事件对诉讼程序规则的挑战;二是外在事件对诉讼程序规则的介入。  相似文献   

13.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是个体延迟开始或完全逃避必须完成的工作或必须做出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倾向.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拖延的理论探讨、拖延的测量与拖延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予以总结.本文对国外拖延的理论与测量研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周洪波 《江海学刊》2022,(1):169-177+256
证明对象是诉讼证明活动的聚焦点。此聚焦点是否明晰,决定着诉讼证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展开。法律要件事实构造与诉讼认知构造是形塑证明对象的基本因素。从第一个维度来看,法律要件事实作为证明对象具有指向特定性、初步指引性、局部性、复数性和细分性等特征。从第二个维度来看,基于诉讼认知的推理构造,证明对象可以分为基础性的法律要件事实与派生性(或证据性)的待证事实、待证事理。基于诉讼认知的制度构造,即诉讼模式的不同以及对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的不同规定,对法律要件事实被纳入证明对象的范围及其分类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以此观照,我国在证明对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浅谈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  赖成美 《天府新论》2005,(Z1):176-177
环境公益诉讼是发达国家实现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尚未确立.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对于为环境法提供权利救济途径,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也是可能的,我国现行法律和诉讼理论权都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而环境公益诉讼有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克服的.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对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所能采取的民事诉讼途径面临着诉讼主体不适格的问题。由于侵犯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属于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通过修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以政府为诉讼主体的教育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然后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具体适用程序做出规定。新疆等民族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宪法所赋予的自治权限通过制定单行条例来解决教育公益诉讼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价值与刑事集团诉讼制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建立刑事集团诉讼制度根源于刑事诉讼价值的内在需要,也是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股东代表诉讼是基于股东利益维护而设计的通过司法程序约束董事认真、诚信履行他们对公司义务的一种方法,符合条件的股东通过诉讼维护自己和公司的合法权益。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股东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也能遏制董事和其他公司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从而维护公司和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传统的私益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态,它在诉讼目的、功能、起诉人资格以及具体程序制度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公益诉讼是对私益诉讼的巨大挑战,但两者也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喵喵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从小她就拖延交作业,长大了更是拖延交工作任务,大家都知道她总是最后一个。"拖延"成了她的代号,她的口头禅是"别急!你等一等嘛,我也就是拖一拖而已。"她不怎么社交,因为她总想:明天我再联系别人吧;她也不怎么出门,她总是告诉自己下次吧;她更加不怎么尝试新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