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按照海太宗“疏不破注”的原则,以《毛诗传笺》为准绳,以隋刘焯、刘炫的义疏为稿本编撰而成。一般认为《毛传》、《郑笺》都是《孔疏》“疏而不破”的“注”,其实不然。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举证有六:《笺》标新立异处,《疏》极力圆通之;《笺》泥于诗序处,《疏》极力附会之;《笺》以兴为赋处,《疏》极力敷衍之;《笺》援礼入诗处《疏》极力申述之;《笺》误说意旨处,《疏》极力弥缝之;《笺》考释欠妥处,《疏》极力曲全之。总之《郑笺》之阙失,亦《孔疏》之阙失。  相似文献   

2.
“十三经”为儒家重要典籍,其名始于宋代。自汉以后,曾有“五经”、“九经”、“十二二经”之名。历代注流甚多,宋代刊有“十三经疏”,选其影响较大者结集而成。清阮元主持依家本作校勘,加以重刻,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流》416卷本。其中调易购统王强、晋韩伯康注(分别注经传及系辞、说卦等),唐孔颖达流;悄书》为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毛诗》为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后孔颖达流;《周礼Z、《仅礼》均为汉郑玄注,唐灵公彦流;《礼记8为汉郑玄注.后又颖达疏,《春秋在传》为晋江倾注,席孔额达流;《春秋公羊传》为汉河体注,…  相似文献   

3.
三《礼》注中的诗说与《郑笺》既有契合又有矛盾之处,郑玄注《周礼》、《仪礼》时未得见《毛传》,所采为三家《诗》说,《周礼注》、《仪礼注》与《郑笺》的契合乃是因为三家《诗》义偶与《毛诗》义相同。《礼记注》提及《毛诗》、毛公,《注》中诗说却与《郑笺》存在诸多不同,说明郑玄注《礼记》时已得见《毛传》,但尚未治《毛诗》之学。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诗经》的文章,谈及《小雅·天保》多从旧说,几成定论。但其题旨、作年以及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颇有明辨之必要。本文谨就上文诸点,粗陈浅见,抛砖引玉。 一 《小雅·天保》的诗旨究竟是什么?自《郑笺》而后,聚讼纷纭。究其原因,乃是“《序》与《笺》语意皆含糊”所致。可见汉代注家对此已不甚明了。毛氏所传《天保》序云:“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郑笺》原意,不外君以德化下,臣以德颂上一类主题,其意甚明。问题出在《郑笺》上。《笺》云:“下下,谓《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宜归美于王,以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郑玄认为,毛氏序“君能下下以成其政”一句,并不指天保题旨,而是指其前面的《鹿鸣》至《伐木》等五首的主题。而“臣能归美以报其上”才是《天保》的题旨。根据郑氏的理解,宋人朱熹为《诗》作《集传》时,索性将六首定为作于同一时代的“君臣赠答之歌”。近人多疑之。苦于找不到更好答案,于是把《天保》从六首同一题旨论中解脱出来,而冠之以“文武之世……臣下祝颂周王  相似文献   

5.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称“礼是郑学”,究其原因,一因郑玄礼学著作甚多,特专精于礼学;二因自郑玄兼注《三礼》,始有所谓《三礼》之学;三因郑玄能将其礼学付诸实际运用,为朝廷制礼;四因郑玄能以礼律己,“非礼不动”。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郑玄兼注《三礼》之后,后世之治礼学者皆以郑学为宗,而不可舍其书,自魏晋至隋唐皆然,故孔氏有“礼是郑学”之称。  相似文献   

6.
郑玄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继西汉扬雄《方言》以后,东汉的学者比较多地注意到了各个地方活的语言。在他们的著作中,已有对于当时各种方言事实的描写和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者们的传往之中,如王选的《楚辞章句》,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乳记注》,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访》,高诱的《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东汉学者注释古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油于东汉后期正处于魏晋时代的前夕,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虽然仍然以词汇研究为其主要对象,但是已经非常留意音韵…  相似文献   

7.
《诗·邶风·燕燕》的解释历来异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毛传》,谓“卫庄姜送归妾”。郑玄《笺》云:“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已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于野,作诗见已志。”因《笺》所言诗之本事与《春秋经》合,此说影响颇大,朱熹《诗集传》不得不“姑从序说”许多《诗经》研究者如姚际恒、方玉润、陈子展均从此说。其二是袁梅《诗  相似文献   

8.
《郑笺》较之《毛传》多所不同,孰是孰非应加以考辨。早在魏晋之间王肃与王基等人曾经展开“申毛难郑”与“申郑难毛”的论争。清代乾嘉以后,戴震、焦循、胡承珙等人以至近入黄侃、黄体叔侄,皆以审慎的考辨断定《毛传》胜于《郑笺》。故此支持以上诸家意见,摭拾其说略加爬梳,从六个方面对《郑笺》提出置疑,以为《郑笺》改易《毛传》,或主三家诗说,或主谈纬家说,大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昔日论者所谓郑玄推倒个文经学云云,恐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毛诗笺》申明《传》义说略□邓声国《毛诗笺》为东汉郑康成所撰的一部集大成的诗解专著。郑氏自述其作诗《笺》的意旨时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六艺论》)。可见郑氏是因毛传而表识其意,特意表明自己作注...  相似文献   

10.
女媭为屈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读《离骚》,会碰见“女媭是谁”的问题。据我所知,答案不外有这么几种: 一、屈原姐。王逸《楚辞章句》云:“女媭,屈原姊也。”后来注家附和者颇伙。二、屈原妹。这是由吕后(媭)的妹妹叫吕媭而附会的。钱绎《笺疏》:“《易》:‘归妹以须’,《疏》引郑《注》:‘……屈原之妹名女须。’《史记·吕后纪》:‘太后女弟吕媭’……是妹亦称媭”。可见首倡其说的是大名鼎鼎的郑玄,但附和者却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1.
“黎民”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有三种解说。第一种,《诗·云汉》郑玄笺“黎,众也。”第二种,黑发的人。《孟子·梁惠王》朱熹注:“黎,黑色。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世。”第三种,黎族人民,杨筠如《尚书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上述三说,乃循《诗》、《书》、《孟子》三书行文作解,故歧义纷出。今人释“黎民”一词,大凡因循上述三说,未察其本原。弄清“黎民”一词的本义,“黎”字是关键。就目前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确认是否有“黎”字。因此,最权威的解释莫过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云:“…  相似文献   

12.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我国东汉时期一位卓越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遍注群经。其学“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后汉书·郑玄传》...  相似文献   

1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据《后汉书·郑玄传》记,郑玄少年时曾为掌管听讼和收赋税的乡啬夫。但他“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后又师事扶风马融,“十余年乃归乡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到他六十岁时,“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郑玄一生著述甚富。《郑玄传》记:“(郑玄)门人相与撰(郑)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  相似文献   

14.
《毛诗谱》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毛诗》作笺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专门研究《诗经》的著作。问世时曾被治《诗》者广泛征引 ,后传本浸佚 ,北宋欧阳修对其残本进行过补订工作。至清代 ,诸儒又根据欧阳修的补亡谱重加厘定 ,从《毛诗正义》中辑出《序》及《谱》文 ,并据经疏、《释文》及类书所引加以校订 ,即今所见到的各种辑佚本。《毛诗谱》将《诗》三百篇分国置谱 ,分述各国之地理方位 ,并追溯其政治源流 ,体现了郑玄“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的解诗思想 ,及“念述先圣之玄意 ,思整百家之不齐” ,发显学术济世致用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黄畲《欧阳修词笺注》订误一则李扬《欧阳修词笺注》(黄畲注,中华书局版)是目前研读欧词颇为通行的权威注本。该书对《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词之“俯仰留连”句作注时,黄笺引用晋王羲之《兰亭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以释。笔者以为,此“俯仰”之解,误。检...  相似文献   

16.
《诗经.周颂.嘻嘻》有:“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其中的“终三十里”,等于说“终(方)三十里”,这是古汉语表示面积数时省略“方”字的一种特殊形式。然而,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册第912页)释道:“终,竟,指全部。三十里,指三十平方里面积私田。据郑玄笺,万夫(一万人)所耕之田共三十三平方里多,这里说‘三十里’只是举其成数。”这个解释是有偏差的。首先,郭所引郑笺的话欠准确。郑筹的原话是:“计此万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耕言三十里者,举其成数。”(见《是清经解续编》卷七十五下)郑笺…  相似文献   

17.
华喆 《西域研究》2012,(3):96-106,140
通过对吐鲁番地区出土《论语》郑注残卷内容的分析可知,郑玄《论语》注具有尊用《周礼》、参用《仪礼》、《礼记》的学术特点。《论语》郑注是郑玄礼学的延伸,对研究郑玄的经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生十日”为何意,诸家多曲解。郭璞注为:“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袁珂注为:“羲和生十日者,天上之日十也……古神话盖以天、地、日、月、星辰均神所创造,故言生日生月。”均误。“生十日”应解为“造天干十”即自甲至癸。《公羊传·桓公二十八年》:“生事也,何云?生犹造也。”《周礼·秋官·序官》:“硩蔟氏十日。”郑玄注:“日谓从甲至癸。”《周礼·天官·冢宰》:“挟日  相似文献   

19.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20.
《辞海》在解释“泣血”时,引用了郑玄对《礼记·檀弓上》“高子(白本)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的注:“言泣无声如血出。”我认为郑注对“泣血”的“血”字的理解有牵强傅会之处,《辞海》引该注不妥。“泣血”更早见于《诗·小雅·雨无正》:“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