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可确认的籍属山东的明代山东解元有81名.其空间分布十分广泛,反映出明代山东是一个文化教育和应试科举之风相当普及的省份;同时又很不平衡,反映了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不均衡.在支撑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各种资源中,人口是前提,经济是基础,而政治、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科举氛围等因素则成为最直接的推动力.明前期山东解元进士出自上三代皆属平民家庭者占同期总数的83.33%,后期则下降至20%.这主要是由明后期解元进士出自官宦之家的数量明显提高造成的;但官宦之家对其子弟科举中式的影响并非主要依靠其政治权力,而是主要依其家庭有利的经济、教育条件和文化、应试氛围并最终通过子弟的自身努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勋成 《文史哲》2003,(2):153-157
学术界一直认为王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释褐大乐丞 ,是年秋又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 ,并推算其生年为武后长安元年 ,享年 6 1岁。然按唐选举制 ,进士及第必先守选三年才能铨选授官。由《集异记》知 ,王维先天元年为京兆府解元 ,第二年即开元元年进士及第 ,由此推算 ,其生年当为武后延载元年 ;享年 6 8岁。  相似文献   

4.
张澍(1781—1847)字百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的史地学者。他于嘉庆四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及江西永新等县知县。后辞官定居陕西长安,病逝后葬于长安县姜村。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述其生平颇详。  相似文献   

5.
郭培贵 《东岳论丛》2012,33(6):76-82
明代一甲进士群体由各科状元、榜眼、探花所构成,共267人,其户类和地域分布广泛,对统治高层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和巩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军籍一甲进士占比高于军籍人户在总人户中占比,说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具有更为强烈的上升欲望并会为此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甲进士81%来自南卷地区,14.23%来自北卷地区,仅3%来自中卷地区,说明科举竞争实际上是包含经济和教育发展程度、政治资源、文化底蕴、科举氛围、人口规模、举子应考能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11.61%的一甲进士出自省际移民,是明朝为合法移民在移入地参加乡试提供制度保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家世和青少年时期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今传为美谈。此地文风攸盛,人才辈出。例如在清代的二百六十年中,连中三元的(即解元、会元、状元)只有两人,一为桂林的陈继昌,一为苏州的钱启。前者曾祖陈宏谋以  相似文献   

7.
陈尚敏 《青海社会科学》2009,(5):130-134,98
清代陕甘分省始于康熙初年,两省分闱却迟至光绪元年,经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奏请才得以实现。清代甘肃进士中式时间分布,大致受清廷科举政策调整、国内时局变化、陕甘分闱以及本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清代甘肃进士中式人数居各行省之末,其中陕甘长期合闱影响甚巨,同时甘肃地区的民族构成、民间社会支持乏力等,也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清代广东移民四川的迁出地范围分布在粤北和粤东北的山区丘陵地带.以嘉应、南雄、韶州、惠州和潮州等府州所属的客家住县为主.粤民入川后的迁入地主要分布于成都、重庆、宁远、保宁、邛州、资州、叙永、太平等23个直隶府州厅以及其下辖的102个州县厅中,分别占当时四川直隶府州厅和县级单位行政区总数的88%和80%以上.这表明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远远超出罗香林先生所言的13个县.  相似文献   

9.
北京闽中会馆与妈祖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二代,全国各省都在北京设有会馆,成为一时风气。最有名的有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江苏会馆、广州会馆等。福建会馆(即全闽会馆)的馆址是原北京财神馆,建于明中叶,在北京会馆中声名显赫。明代中叶后,随着福建文化教育的发达,进京会试的举子大量增加,据统计,明代福建有进士2208名,其中鼎甲29名,仅次于江苏、浙  相似文献   

10.
周蓓  张研 《学术界》2012,(1):189-201,288
聚众案件是基层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以清代发生在县及县以下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为分析样本,尝试对聚众案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类型变化等方面作量化分析,以便进一步思考清代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官府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 明清两代海南岛称琼州府.海南士人以科名通显,自北宋开始.到了明代,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辈出,群星争辉,“科名鼎盛,仕宦显荣,几与吴、楚同风”.其间丘浚、海瑞等硕儒名臣继出,被屈大均赞美为“海外衣冠胜事”,驰誉全国.入清以后,科名仕宦却衰落下来,大不如前.与明代相比,明代考上进士62人,举人594人;清代只考上进士31人,举人205人,登科人数比明代大为减少.就仕宦情况来看,明代的丘浚、海瑞、唐胄等人,《明史》皆专为其立传;而且丘浚和海瑞,各成为一代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清代的云茂琦、莫谟二人,虽亦取得《清史稿》及《清史列传》为其立传之荣;但对当世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与丘、海相比却有逊色,名望也不及前辈.嘉庆年间,琼州人张岳崧,登第三名进士(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高才宿学,名重士林,然只在《国朝书画家笔录》中见称,却不得在清正史上立传.通观  相似文献   

12.
论"科举学"的广博性--以福建科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峰 《东南学术》2001,(2):112-116
本文认为"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从福建的科举历史,便能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福建文化是受科举考试的推动而崛起的,进士和举人构成了福建历史上政治、文化和教育人才的主体."科举学"的广博性,充分体现在科第人物成千上万、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影响地城无远不届几个方面."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其研究空间要超过大多数专学,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3.
莫友芝(字子偲)一生治学严谨,攻书勤奋,著述宏富,为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时与遵义郑珍并称“郑莫”和“西南硕儒”。时人在其生辰、出身、籍贯、族别、解元诸问题上尚有不清之处。为此,笔者专事考订,管见寸识,祈求方家赐教、指正。  相似文献   

14.
徽州有个洪坑村,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嘉庆十四年(1849)的八百多年中,出过17位进士和4位榜眼、举人,被誉徽州名符其实的“进士村”。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淮河流域环境负向变迁时期.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地处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该地社会生活与习俗也由此发生相应变化.作为环境变迁的一种社会应对形式和手段,崇尚武功在皖北滋蔓并成为普遍风习.与明清以来皖北地区武功盛郁风习相对应的,则是文事的日渐衰微.本文从科举士入手,通过对皖北明、清两代文举与武举数量及其进士、举人结构的前后变化,对其社会变迁加以考察.研究表明:文举方面,清代皖北进士、举人数额较明代大为减少,高层人才萎缩,教育下滑,学人及其著述减少;武举方面,清初以来,皖北尚武之风颇炽,社会热衷于武举,武举人数因此猛增;学额与举士数额间的比较,则反映了皖北社会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武的变化,清代尚武风习颇盛.  相似文献   

16.
状元始称于唐。殿试第一名谓之状元;但因当时取士不多,时有泛指所有的新科进士为状元。宋代状元主要指进士科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称呼第二、三名。元代以后状元只限于称呼殿试一甲的第一名。历史上我国到底出了多少状元,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说,自隋代大业三年至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607-1904年)实行科举制度的近一千三百年中,全国出了近六百名状元。其中广西仅占十一名。这同中原和江、浙各省相比,显然是少多了。但同边远地区比则不算太少,起码比滇、黔、粤省多些。这是难能可贵的。历史上广西的这十一位状元,虽然抱负不同,境遇各异;但在封建的腐败黑暗科场中,他们可堪称之为光明磊落,名副其实的骄子,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其中,宜山的冯京,则是宋代三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一个,临桂的陈继昌,则是光绪年间连中三元的文魁。也是我国最后的一个状元。在我国历史上的十三个三元人物中,广西占了两个,这就相当的了不起。我们编写这十一个状元的生平事迹作系列刊载,目的不是复旧,而是了解历史;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吸取有养份的东西;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设广西,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17.
仓储是中国封建社会解决"民食"问题的重要制度.而福建"环山带海.西北多硗确,东南多斥卤,岁或不登,民食鲜饱"[1],对仓储之设尤为依赖,早在宋代,福建境内便普遍设立了常平仓和社仓.元明时,福建各地仓储名目更是繁多.进入清代后,福建的仓储制度日益完备,形成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仓储体系.本文试就这一个体系作简要的论述,以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仓储制度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口,为木构楼坊。楼坊分三间开,以十二根圆木柱支撑,分上、中、下三层抬梁,每层抬梁由六叠船形斗拱构成,斗拱上绘碟形朱斗彩绘,十分壮观。坊的西面悬挂着“圣世人瑞”匾,赠匾者为钦差督理粮饷带管建南道福建布政司左参政魏时应;坊的东边悬挂的是“四朝逸老”的匾额,下款著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建宁府知府马关献、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建阳县汪文标合赠”。  相似文献   

19.
天会十一年至天会十五年间,尚有需补充的金进士. 一、天会十一年进士:薛瑞兆教授考订出天会十一年进士4人(<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耿嗣昌、郝俊彦、杨用道、王建中.我以为,郝俊彦的进士身份应较可靠,亦可对有关的史实进行补充.耿嗣昌曾中状元,但将他作为天会十一年状元,似无确据.杨用道、王建中或许是天会间进士,但不一定是天会十一年进士.  相似文献   

20.
宋代福建科第盛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罗列了当时国内的工艺及农、林、牧、渔著名产品后,随即将“福建出秀才”的社会现象也列为天下第一。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陈必复为林尚仁《端隐吟稿》作序也指出:福建举子“负笈来试于京者,常半天下,家有庠序之教,人被诗书之泽,而仕于朝为天子侍从亲近之臣,出牧大藩持节居方面者亦常半。而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据不完全统计,两宋三百二十年间,福建历届进士人数多达6,869人,占宋代进士总数35,093人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官至宰相、执政者,不少于五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