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六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樊宝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40-42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诗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使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对“空灵”美的极力追求。就创作对象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创作主体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曲达隐写,含蓄蕴藉;就创作境界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与道合一,与气同化。本文正是从“天人合一”的文化视角,探讨了中国艺术着意虚无、崇尚空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小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29-31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5.
6.
文章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论述了作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古典艺术,正是由“天人合一”构成的一个生命体系。 相似文献
7.
徐学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11-113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由于自身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思维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内容。而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则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画家创作特殊的艺术表现,从而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画卷。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9.
孙勇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2):13-16
中国文化提倡以"和"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中国价值哲学视野中,"敬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齐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爱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动力,而"用天"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孟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1-34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33-3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一观念的考察,区分出它的多重性含义,并指出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和他的文化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益群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矛盾和危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文化危机表现为学习西方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但中国文化具有重建和整合的优势,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中,“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协调、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潘世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任何文化都有终极指向 ,而其终极指向的确定 ,在最初和最深处 ,便取决于这种文化对于自然的态度和观念。与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的征服索取、强调人在自然中的独立和自由适成对比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乐感文化 ,其终极指向便在人与自然的亲合一体 ,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凌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8-10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精神。传统造物设计的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伟节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29-3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德育现代化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是实现其现实转换的实质。实现其现实转换的目标是 ,德育现代化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塑造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途径是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使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得以升华 ,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变成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美德。 相似文献
16.
张红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7-59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莫尔高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43-47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始终是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它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启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9-103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支化精神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和伦理政治两大思想特征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造物活动。器以载道,中国古代造物艺术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物的文与质、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易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151-153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使其形成了重社会功用,突显主体内在精神、强调整体统一的艺术特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独特特征和思想方法,这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显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47-50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道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这种天人之间统一、协调的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天地崇拜、生产、医学养生、生态意识、文学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