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本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而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学转向”,但若深入海氏的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语言学转向”的线索。海氏在其哲学...  相似文献   

2.
倪志娟 《北方论丛》2005,(4):126-129
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试图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以往在认知过程里被当作一种透明介质的语言,接受了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的聚焦透视.对语言的关注,是人类认识能力深化的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哲学正在将语言神秘化、迷信化,从而陷入了语言的牢笼.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蔡曙山 《学术界》2001,(1):16-27
本文回顾百年哲学最重大的变革语言转向,分析语言转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语言转向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阐明数字化是语言转向在当前新的表现形式,提醒哲学家要充分关注数字化引起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场以“语言的转向”为标志的哲学革命在西方兴起,影响之广、风头之劲,大有取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而代之的趋势。在这场以语言的转向为标志的哲学革命中,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努力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家们执着地坚持,传统的西方哲学体系是一种未经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先人为主的形而上的东西,它不是用缜密的、实证的科学分析,而是用简单的、独断的哲学思辨构造的一种体系。由此出发,分析哲学家们提出,当代哲学的任务不是重蹈传统的哲学家的复辙去为业已建立的一座座巍峨的形而上学大厦添…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辉 《北方论丛》2005,4(4):130-133
西方哲学大体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伴随两次转向,我们可以看到自我范畴在西方哲学探索中萌芽、发展、确立这样一个过程。近代以二元论为前提的传统自我随着主体性的提升,日益暴露出理论局限性并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随着哲学范式的语言学转向或交互主体转向,许多哲学家分别从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所谓“语言转向”.斯鲁格曾这样概括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到语言哲学的自然进程.”在这种简单的概括中实际已包含着对哲学语言转向的必然性论证.语言转向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至少也可以说语言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主流哲学.如果我们在语言哲学话语系统的边缘上,在一定的间距中去看语言转向,也许我们能够更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转向的原因何在?它仅仅是通过语言这种认识媒介去澄清认识和知识的问题吗?语言转向对哲学进步有哪些推动又有哪些偏失?语言哲学研究过程中显示出哪些语言固有的辩证法,我们是否应去建立一种辩证的语言哲学?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哲学不止一次被宣布“终结了”,这是哲学奇特的命运。哲学以探究终极的、最高真理为目的.一旦某个哲学家认为自己已掌握此种真理,宣布哲学在他那里达至终结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进入本世纪后半期,以西方后现代主义运动为文化背景,美国哲学家罗蒂又一次宣布了哲学的终结。与他的前人不同,罗蒂并不认为哲学在他那里获得了圆满而告结束,相反,他认为,追求最后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本身就是哲学二千多年来的一个迷梦,哲学为自己设定的这一目的注定了它将一无所获,后现代文化的一个任务就是拒绝这种哲学,消解这种哲学,宣告哲学…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向:这就是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这一探讨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语言”形式的逻辑分析;第二,对“语言”(言语)实际运用方式的考察;第三,对语言“存在”意义的阐释。而这三个方面实质上分别表现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三种境界─—“真”“善”“美”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对“真”的追求,首先是从批判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倾向开始的。在一些哲学家看来,传统哲学提出的许多形而上范畴和命题(例如“理念”、“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不仅在经验中无…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也最富争议的哲学家之一.罗蒂坚持认为自己是分析哲学中的少数派,竭力主张把传统哲学问题还原到语言的层面上来加以消解,这使他最终成了"语言唯心主义者".罗蒂哲学极端地夸大了语言功用,作为一种理论,它缺少现实性,但作为一种内在于后现代语境的否定性精神则是可能的,而罗蒂哲学思想的重大影响,正在于彰显了后现代语境的否定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哲学的困境与罗蒂后现代哲学的启示刘魁80年代中叶,美国科学哲学家A·范恩(ArtherFine)在其著名的《自然本体论态度》一文中喊出了“实在论死了”的口号,宣告后实在论时代的到来,震惊了整个国际科学哲学界。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他的看法,但是...  相似文献   

11.
朱立元 《中州学刊》2000,1(1):74-81
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12.
存在问题一直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为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答。存在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存在自身是无名的,是前语言的。在现代哲学的所谓“语言学转向”中,存在被理解为语言,哲学家们认为“文本之外无物存在”,以及“在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这种观点恰恰忘记了何为真正的存在。存在自身是不可描述的,一切描述都已经不是存在自身,勉强可以称之为“无名”,但这个“无名”已经是一种有名。恰是语言遮蔽了存在。语言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是无名之域后退才出现的,是次一级的存在。第二,在这个语言建立起来的“世界”之中,“看”具有优先性,视觉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视觉隐喻不仅支配着西方哲学,也支配着整个人类文化和每个人的世界。第三,由语言所建构的世界中的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亲在和间在。亲在即在场,间在是非在场。亲在或此在是一切存在之根,是存在的逻辑起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切存在的确认需以意识为逻辑前提。若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是否存在的问题了。每个人的“宇宙”随着意识的诞生而开始,也随着意识的消失而终结。  相似文献   

13.
沃尔佩的《趣味批判》这本美学论著的重要性在于,作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位著名理论家,它的这一著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语言学转向”中的一种代表之作,从中可以窥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语言学转向”中的某些认识和作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语言分析方法”,是当代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都得益于“语言学转向”。我们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局限。理想语言毕竟出于虚构,缺乏生活根基,又具有高度形式化的特征,因而不容易被一般人认同,难以行之久远。“语言学转向”已成历史,但其影响仍在继续。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在新的层次上实现东西方哲学对话与融合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语言革命与当代西方本文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篇“镜式”本质的终结与语言本体观西方人文科学在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之一是传统的“镜式”本质观的终结。这种终结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人的“镜式”本质被废弃,转而开始向人本身、人的生存状况掘进。这一转化从康德就初露端倪,在后来的哲人如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的不断追问下,形成了20世纪以来的一股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另一是在这种背景下的语言的“镜式”本质的终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①,从语言工具论转向了语言本体论,它是以分析哲学的出场为标志的,弗雷格、维特根…  相似文献   

16.
罗蒂通过对心理现象标准的批判和当代心灵哲学关于心身问题回答的反驳,解构了心的概念,消解了传统的心身问题,因此罗蒂的哲学工作是治疗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在罗蒂看来,哲学家们关于心理现象的直观,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的倾向而已。应当采取科学的尺度学会报导神经细胞的状态,而不是报导纯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17.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罗蒂对分析哲学及其哲学家的评价都是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是在吸收后期分析哲学家的良好成份,加上对实用主义、解释学的继承逐渐形成的。这种哲学文化观总的来说是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立义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哲学领域里,研究的轨道转向了语言学。“语言哲学”卷起了一股狂潮,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在这股狂潮中,许多哲学家成为了语用学的“台柱子”。他们大谈语言并不是在脱离本行,事实上,正是哲学的促进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也正是哲学界的繁荣激励着语用学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西哲的发展史出发,并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例,探究语用学的哲学底蕴,以试唤醒语用学研究的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由镜子隐喻透视哲学转向。拈出三题 :近代笛卡尔、培根开始铸造认识论哲学转向的基本形态 ,它遵循“镜子隐喻” ;20世纪维特根斯坦哲学通过用语言问题取代心灵镜喻凸出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表象论的镜子模型的摧毁则是一种走出西方知识论传统的运思之路 ;由“言”与“知”的视角 ,联系中国古代庄子学说 ,从一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中西哲学之分殊及其会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