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
窦春芳 《社科纵横》2007,22(7):105-109
关于西安事变相关人物的研究,史学界主要集中研究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等等,叶剑英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各种关于"西安事变"的图书资料中却很少提到叶剑英,2002年第5期《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人民日报》社纪希晨的一篇文章,最终打破这种寂静,一时间,学术界就此争议纷纷,在西安事变前,叶剑英是否已经知道消息?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评介杜世伟五十六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西安事变的枪声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世界。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由著名作家薛家柱与王月合著的新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一...  相似文献   

4.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3,19(3):135-138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释蒋送蒋看似突兀,然而深入历史的表面背后可以看出,全国舆论的压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和内战危机空前严重的综合影响,才是张学良释蒋送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的历史进程。其后,经过两党中央代表的多次谈判,在“七·七”芦沟桥事变所燃起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烽火中,宣告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与全国的形势相适应,浙江的两党地方当局,也在差不多同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期间,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将各个阶段的历史概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是什么时候放弃反蒋口号的?对于这一问题。上海市高校中共党史讲义编写组所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和很多党史教材都认为,1936年5月5日,红军东渡抗日受阻后发表的“五五通电”是我党放弃反蒋口号的开始,甚至认为五五通电是我党放弃反蒋口号转而执行逼蒋抗日新政策的开始。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很值得商榷的。五五通电措词温和,没有对蒋介石破坏抗日阻止红军东渡的行动作激烈的抨击。更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不单是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贡献,而是张、杨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结果。张、杨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历史转变提供了契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巳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但放蒋并没达到西安事变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联共抗日的任务没完成。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不懈努力,坚持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争取东北军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辉 《社科纵横》2008,23(12):147-149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从军事上、思想上、政治上等方面对东北军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实现全民族抗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东北军抗战工作中采取的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70年后海峡两岸人民迫切盼望祖国统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的关健。它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本文试就学生运动与西安事变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志。一、学生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了张学良与杨虎诚之间的团结,推动了西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激发和提高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的爱国主义觉悟——学生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1936年12月12日,他们激于民族义愤,毅然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20名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中曾赞誉东北军说:“东北军过去是有过抗日的光荣历史的。长城各口之战,声振华夏。”长城抗战虽声振华夏,但讲述长城抗战史的书籍、报刊却没有或很少提及长城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张学良,长城抗战的主力是东北军这一重要历史事实。一、张学良主政东北与兼理华北军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张学良从北平秘密潜回奉天,19日正式就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0,(6)
口述历史,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是一种可以更真实、更深刻、更具体地反映历史的方法。特别是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口述的历史,更让人重视、更引人关注,更是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一扇窗口。张学良就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张学良口述"中对于"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都有述及,而如何认识这些内容,学术界认识不一。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无疑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适值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追述并探讨外国友人在事变前后的活动及其影响,对于深入研究西安事变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一步增进中外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涉及的西方友人主要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前夫人尼姆·韦尔斯(即海伦·福斯特),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吏沫特莱,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等。 (一)斯诺夫妇积极支持并参加“一二·  相似文献   

14.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6,22(6):128-132
西安事变期间,周蒋曾会面两次,一次在12月24日晚上10时许,一次在25日上午10时许。前者由宋美龄、张学良陪同,后者由宋美龄、宋子文陪同。前次会面因时间已晚,仅简单寒暄了几句,再次会谈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的承诺。周蒋会谈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也没有更加隐秘的内情,从而廓清了周蒋会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除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外,还有一批在东北沦陷区坚持反满抗日地下斗争的国民党爱国人士。作者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国民党爱国人士的反日斗争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斗争事迹在以往的论著中往往记述过少,因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公正评价,全面地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一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结识交往,与后来发生的西安事变有密切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由敌对到团结,进而风雨同舟、共挽国难的过程。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见之前,中国共产党曾一度把张学良作为主要敌人进行谴责和反对。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布的《为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17.
张学继 《浙江学刊》2002,(5):98-107
蒋百里受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而弃文从武 ,潜心研究军事学 ,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文章认为 ,蒋百里的抗日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抗日国防战略思想。 (1 )确立假想敌国 ;(2 )抗日持久战战略 ;(3 )关于“国防中心区”建设的思想 ;(4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测。二是振奋国人的抗日必胜论。蒋百里从历史与文化两个角度证中国抗战必胜 ,这对“亡国论”等谬论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这段历史,人们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合著的《“九·一八”事变史》一书,较完整地记述了这段历史,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引起了美国、苏联,特别是日本学者的关注。1985年5月,日本新时代出版社给辽宁人民出版社来信,请求出版日文版《“九·一八”事变史》。1986年8月10日该书日文版在日本发行后,引起热烈的反响,受到广泛好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周刊读书人》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前,杨虎城与中共中央的关系并不一帆风顺。杨虽曾主动与陕北中共中央联系,但1935年12月汪锋到西安与杨会谈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1936年3月王世英与杨谈判虽然达成初步协议,但却长期徘徊不前。直到东北军西调,杨部填防,陕北苏区交通线中断,中共中央才急于加强与杨的关系。9月,张文彬在西安与杨谈判,正式确定了双方抗日合作的关系,杨虎城与中共中央的合作进人实质性阶段。12月5日,毛泽东第三次致函杨虎城,对双方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长海 《学术交流》2005,(4):178-180
中共满州省委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仅创建了南满地区抗日武装,也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杨靖宇落实“1·26指示信”,创造性地对抗日义勇军做了上层联合工作。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贯彻“八·一宣言”,将东北抗日军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是马列主义武装斗争策略思想和东北抗日斗争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