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为其生活的追求与努力当中 ,便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思维逻辑 ;而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 ,作为人的一种秩序性追求的制度安排 ,法也反映并体现着现实的人自身的审美情结与美学内蕴 ;法蕴涵着美的内质 ,体现出美的内容和价值。实践昭示着我们 ,正是法治的审美在制约着或推动着法治的实践及其进步的程度。因此 ,在全社会广泛地培育起具有高尚的法治审美意识与道德情感的法治主体 ,使其具有健康的法治的心态 ,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其不仅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构成的图像世界,更是一个寄托性灵,让生命畅达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它提醒我们,如果用爱的情感去观照世界,世界就不再是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而是一个与我亲和的世界.唯有如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3.
郑崇选 《社会科学》2008,(5):144-151
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代经验与性格逻辑的自然契合,成就了文本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却也遮蔽了某种内在的生存冲突.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如果说,民族语言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世界观并以此构建民族成员的文化和世界观的话,那么,民族的文学语言主要积淀本民族的以审美情感、经验为核心的审美文化,并以此构建本民族成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因此,植根于民族语言传统,且能将这种语言传统中的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与自身当下人生经验和情感融通起来的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在表达个人当下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同时,往往积淀着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显得浑厚自然。  相似文献   

5.
煤矿工业题材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区域性和时代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创作姿态和文学精神。当代煤矿工业题材小说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沉溺于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社会时尚中,而是以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中国煤矿工业发展、煤矿日常生活世界等领域进行审美观照,在社会的转型和艰难的发展中坚守人文精神,呈现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性。这类小说作家敏锐地把握和洞悉煤矿世界中的苦难真相,寻找一种担当真相的力量,让人们在审美的世界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和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审美的可能性来自人的审美需要,故研究审美需要的成因,便构成进入审美领域从事探索的最佳切入点.在考察了需要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及人的需要的层级结构之后,我们将审美需要定位为在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基础上生发的精神超越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萌发于人的现实生命体验,转型并确立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而在由体验生命到感发生命的过程中得到其自身的实现.审美需要作为心灵感发的需要,不能混同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但审美所导致的生命活力的增强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必然要返归并映现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们去变革世界、美化人生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审美活动虽超乎实用功利而终不离乎人世功利的二重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的审美探索中,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新中国的美学研究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除了人们所说的想象、形象思维这些美的认识形式外,审美认识尚有四种形式:第一,审美的理解。包括审美客体借以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语义理解、对审美客体的符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渗透、意会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第二,审美解释。解释就是审美主体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对审美客体的符号作出说明;第三,审美认知评价。认识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当认识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映时,便形成认知评价;第四,审美再认与模式识别。当过去曾引起我们审美愉悦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便会随即将其再认、识别出来,并唤起往昔体验过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命名就是运用语言符号来进行的一种人类确定自身、把握世界的最早的文化创造活动。人名是小说家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是小说家审美观点和审美情感的结晶,是小说家展示故事情节和表达作品主题的途径。作家为人物命名时,其意义和意图有的是比较明显的,但不少是比较含蓄、隐曲的、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作品和人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儒家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展现方式。儒家的中和之乐作为本体之和的显现,具有规范政治活动,达致社会和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共通感是现代社会最为天然的沟通纽带。当代需要借鉴古代儒家的音乐治理实践,通过审美共通感培育民众共同的心意状态、共同的情感,让生命在美的愉悦的自由感中舒展开来,实现审美主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同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其精美的程度,可谓世界之冠;历史之悠久,发育之完美,内容与形式之精妙,无与伦比。中国文化与文学独特的情感方式与表达方式取决于中国民族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而又反作用于后者,进一步固化和强化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学审美心理。在这一往复交互的漫长过程中,中国文学自身不断趋于精审完善而达于极致。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往往运用一定的叙事技巧,让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审美对象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从而使文本焕发出独具意味的审美内涵。张铁成的《弯弯女儿河》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控制读者与其作品或人物的距离,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情感或心理上的反映,客观地去理解作品,从而获得阅读快感,达到小说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45-49
情感是道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情感自身的复杂性缺乏实证的依托,当前理论界对情感本身的研究较少,且呈现一种倾向:只论及少数几种情感,将情感层次单一化,使之流于简单化而难免片面性。只有依据情感的性质和特点,重新审视情感,才能切中情感的丰富内容。在教育中,只有生理情感、智性情感和审美情感与德育的结合,才可能真正确立起既有理性自觉又有意志自愿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教化”与“美育”,是两个意蕴不同的审美范畴。它们凝聚着不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它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化解为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要求,变“绝对命令”的他律为“习成而性与成”的自律,让人们象“好色”那样去“好德”。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提倡“教化”。通过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作用,去“道(导)乐”,去“制欲”。毋庸置疑,过去人们往往过多地指责“教化”,  相似文献   

15.
在审美特征上,浅草-沉钟社以其"柔婉"风格在同期社团中显示出其独特性.这一风格的形成是其自觉净化情感、使自然情感审美化的结果一方面,他们拉开创作主体与情感客体的审美距离,把内心情感当作对象来体验和玩味,并藉此对之进行重新理解和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自觉追求情与理的统一,将哲理性探索与形象创造交融在一起,用理性制约、净化情感,从而使其创作显示出了幽婉的情感质素.  相似文献   

16.
贺玉庆 《云梦学刊》2006,27(3):95-97
审美创作主体是沟通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过滤器",在创作过程中其主体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张爱玲这一创作主体后期因为没有克服自身内外的矛盾冲突,出现了价值观创作观的左摇右摆,演绎出了审美创作主体失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怨愤著书说,以其独特性审美机制和批判性阐释功能而对其时的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与当时诗论中的性灵说和曲论中的戏曲写情论同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古典艺术情感理论的典型形态,其三维审美机制构成自身话语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感知、情感、理性,是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过去,词学研究者习惯于把审美视角放在词的情感表现层,而对审美感知、审美理性却未给予充分的注意。其实人的审美认识是由多重成分所组合,各个层次相互之间也是持续交流,互为融合的。王国维曾说,李煜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此即是说,在观照、评估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同时,人生的反省也包含了对全体人类生命形式的认识。审美理性实质是将个体生命与外在现实的相互关系作为审视的对象,具体解悟人与社会、生命与存在、自然与宇宙的矛盾统一。与审美情感相比较,审美理性似乎居于更高的层次,与外在相隔一段距离,而不是如审美情感更偏重于主体对现实的直接感发。故审美理性层常存有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主体意志的表现倾向较为自觉。在词中,审美理性层更充分地体现出个体的人生观念、宇宙意识,人格精神的表现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先验感性论,显现在我们视域中的自然物与我们之间存在情感性、本源性关系,我们与自然物之间的情感是构成性的、不可剥离的。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因此而成为必然和可能。与中国传统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解相比较,基于先验感性论的自然物之美的欣赏重点是自然物的感性形式及其与自然物生命的完美结合,其终结点并不导向充满想象意味的道而是停留在自然物之中,自然物在对其审美的把握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不是可以扬弃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潘冬香 《江汉论坛》2006,3(10):83-85
文艺创作中,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使得文艺家经常陷入迷狂状态,因而精神病成为他们的职业病。文艺创作需要情感投入,但又不能过度投入,不能用伦理情感代替审美情感。中国的文艺家为了让文艺为政治服务,不能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常用科学家的方式进行创作,较少陷入迷狂状态,因而较少患上精神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