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志斌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1):52-57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是他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国家、史学与治学三个维度探讨了史学的价值,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传统史学的价值。在李大钊看来,史学不仅能提高人生修养、端正人生态度、规划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而且它还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感奋兴起”的“救国学术”、制定革命策略的依据。同时,李大钊认为史学能训练治学者的思维和技能,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培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周全的学风.培育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识。回顾和探讨李大钊的史学价值观对当代弘扬党重史、读史和鉴史的优良传统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所谓“史学”,主要是他的“考据学”。他的“考据学”,毒害中国史学界三十馀年,流毒至今未熄。现在一般人对於胡适的哲学思想,政治言论,甚至文学理论,差不多已经完全丧失信仰。唯有对於他的史学,尤其是对於他的史学中的“考据学”,却认为还多少有些成绩。而对於他所提出的“考据”方法,更是多少有点留恋;这还是被他的“科学”词句所迷惑。实际上胡适的“考据”方法是  相似文献   

3.
王(?)是明初重要的史学家,在史学思想上很有独到之处。其特点是受金华儒学传统影响,重经学而不废史学,讲求经世致用;他曾在修正欧阳修正统学说的基础上,批评正统问题论述的“妄”与“偏”等弊端,提出所谓“四绝四续”的正统论,并贯彻于他的史学代表作《大事记续编》的具体叙述中,对历史做出自己的理论诠释。王(?)的史学思想,虽基本仍未跳出传统儒学观念的藩篱,但也有不少积极的内容。王(?)的史学思想对明初的史学特点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20世纪初年发表的以《新史学》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中,提出了新的史学价值观和历史发展观,并以此为武器系统批判了中国的旧史学,推动了近代的“史学革命”。梁氏之所以能成为“新史学”的开山宗师,不仅因其有着深厚的史学修养,更由于他能从国情出发,大胆引进外国的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在应用中创新,在这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下面,我们便以他对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著《史学通论》的借鉴为例,一方面探讨梁氏早期史学思想的渊源,另方面分析他在引进外来思想方面的作法。  相似文献   

5.
何炳松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系统接受西方史学专门训练的史学家之一,他在国内首先传播了鲁滨逊的“新史学”。他力图以西方史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史学之精华,构建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史学各个领域内创造的研究业绩;其二是他考据史学的方法论.郭沫若对王国维遗留下的“知识产品”,给了很高的评价:“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王国维治史的方法,概括起来在于他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论,确实具有治学的科学因素.现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张荫麟(1905—1942)笔名素痴,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史学贡献除著有红极一时的《中国史纲》上古篇(止于东汉)外,在古史、宋史、科技史、哲学史、文学史、学术史、史学理论等方面亦颇多著述,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之誉。但他的史学贡献迄今尚无人予以专门表彰(不含海外),以至其人其学已鲜为人知。在史学理论方面,张氏提出过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史学理论命题;曾试图通过对所谓传统历史哲学的“——考验”,建立起他心目中“比较完满之历史观”;他讨论了史实之选择与综合问题以及史料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选择史实的六大标准(他认可的有五种)和影响史料科学价值的15种限制。本文拟对张氏提出的历史既是科学亦是艺术的命题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担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创办《现代史学》杂 志,开展现代史学运动,讲授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很有影响。其《现代史学概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关于史学理论 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历史学总论、史学史、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自幼受中国传统史学的薰陶和训练。在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以后,史学是他随身使用的武器,他的文章多以史实作根据。戊戌变法前后他自己编定的论文集《訄书》(原刻本),一九○○年至一九○二年修订后,从自然和人类的起源发展、先秦诸子的学术到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反清革命胜利后的制度问题等的论述,无一不与史学有关,而且提出了编著史书的原则和编著《中国通史》一百卷的计划。在他所提倡的国粹主义中,史学一直是基本内容之一。他在思想上学术上影响最大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一九○六年所说的“国粹”即广义的史书,包括中国的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记载。一九二四年则认为,“研究一国文化,当以历史学为最重要”。他在逝世前一年,更明确宣称,“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可见史学在他提倡的“国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章太炎为何如此重视史学?他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他对中国史的基本观点如何?他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态度怎样?他的史学有什么特点?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研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助于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酷爱史学,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和极高的史学造诣。他虽然不是专业史家,没有史学专著,但是他一生有丰富的史学活动。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作过深刻的阐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许多科学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从毛泽东一生读史、评史、用史的史学活动中,对其史学思想及其特点加以归纳和总结。一、重史学毛泽东对历史学一贯给予高度重视。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对中国历史典籍加以研究,决心以十年功夫读完“经之类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