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意义问题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将当前文学意义的研究归结为四个向度:即从文学意义建构的来源方面、文学意义的构成和生产方式方面、文学意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性质方面和文学意义问题在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方面加以评述,以把握文学意义研究的现状,推进文学意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学体裁具有类型学意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有种可属,有类可归;具有时代意义,反映出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审美意义,在语言状态、结构状态、形象状态诸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民族意义,在语言和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文学意义,对作家创作起到规范的作用,对文本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读者欣赏起到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军 《河北学刊》2008,28(1):110-113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较长的发展过程。本文以断代史为观照点,重新审视美国黑人文学,并提出在断代史框架下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意义、划分美国黑人文学为五个阶段的主要依据以及如何从整体视角来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意义本体论作为对文学意义终极本质的一种思考与探究 ,是全部意义问题的基石和核心 ,所以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要真正深入研究意义问题 ,还必须首先正本清源 ,从最基础的清理地基工作开始 (即对“文学意义”这一概念作必要的理论界定 )。而要做好这项前提性工作 ,更需要我们拓宽视野 ,从哲学的高度对“价值”与“意义”二概念的实质进行有效区分 ,进而重新厘定“文学意义”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之上 ,一个从本原论与本质论两个层面对意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显现出来了 :阅读不是外在于文学意义的一种活动 ,而是内在于文学意义存在本身的 ,因此可以说 ,它是作为文学意义得以持存与显现的本体论事件而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时 《文史哲》2003,(3):47-52
意义是阐释的产物。文学不仅具有意义 ,而且具有“意义剩余”。“意义剩余”是文学阐释所获得的理性意义之外的涵义 ,包括以感性化形式出现的非理性的原始体验、原始欲望 ,它对理性意义具有解构作用 ;还包括超理性的审美体验 ,它超越了理性意义。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的总和才是文学内涵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理论中,“阐释的边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20世纪以来,文本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成为了阐释边界建构中具有奠基性的维度。作为语言文字的造物,文本为阐释提供了真切可感的目标和路径,有助于跨越相对主义的藩篱,对意义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确定性加以重建。在理论中心的背景下,对文本的诉求将促使人文学者摆脱观念先行的虚妄状态,获得来自文本经验的佐证与支撑。当然,对文本的执着蕴含着阐释的独断论倾向,而文本的中性特征又很容易造成不同阐释话语的冲突。因此,如何以文本为契机,使文学阐释中的诸要素形成良性对话与动态平衡,将会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汪正龙 《学术研究》2001,2(12):140-144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先锋文学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 ,文体解构既是先锋文学的存在状态 ,又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流动状态。本文从主体复归后精神的迷失、游戏中断后灵魂的感悟、精神苦旅后意义的重建等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指出文体的解构和重建也是一个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4,(1):120-126
在本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文学理论只承认文学的单一本质。而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因此有多种形态和多重本质。具体地说,文学有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与此相对应,文学就具有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三重本质。不同形态的文学本质也不同:原型层面突出就形成通俗文学,它突出了原型意义和消遣娱乐功能;现实层面突出就形成严肃文学,它突出了现实意义和教化功能;审美层面突出就形成纯文学,它突出了审美意义和审美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显著的启蒙运动时期,但这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在其现实的指涉意义、表现形态和结果等方面,都有着种种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及其偏差,并将之与“五四”启蒙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对于启蒙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命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与文化建设也起着现实的针对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重要的理论成果,互文性在文本的关联属性、构成特点、生成方式、阐释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以往文学研究不同的观点,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修正甚至革命。同时,从批评学的角度看,互文性也通过对主体作用的消解、对话语游戏的肯定、对意义不确定性的重申、对碎片价值的追寻等等,为文学批评涂抹上了极其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孙丽君 《天府新论》2004,(5):125-126
文学意义经历了现实的定位、作者的原初意义、言谈意义、文字意义、本文意义、直至读者意义 ,形成了意义的整体流程 ,使得意义成了某种生成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翰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33-3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最近几年文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争议的焦点实际上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这种感性经验进入文学话语领域后对传统话语秩序和意义造成的冲击.时尚工业把物品和影像的生产与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利用文学叙事为其自身建立意义和合理性,造成意义的泛滥、消费和消解.面对这种冲击,坚持捍卫传统价值体系和暂时搁置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研究者两种对立的态度."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的不是感性的问题,而是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研究的学术价值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末刘克庄作品浩繁,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和较重要的文学意义,对之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历来对之研究较少.刘克庄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各种文学体裁都可称为"宗主",且有承前启后之功.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作品文化因子含量丰富,封建社会前期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到他这里得到了最后的积淀,研究刘这样一个少有的全才,对了解封建社会前期的文化精神及利弊得失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尤其他的诗学理论,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深刻性、广泛性、学理性、实践性、辩证性、开创性、超越性、前瞻性、成熟性,使其具有诗学思想的集大成意义及其诗学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新峰 《学术探索》2008,(6):102-107
西部著名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毁誉皆有,纷争不断。然而,饱尝艰辛和辉煌的贾平凹,对文学的热望始终不改。贾平凹及其文学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寻根文学、三农文学、先锋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作家的世界水平。贾平凹及其文学激发起了陕西、西部乃至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热情,提升了中国华文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贾平凹及其文学的研究(简称贾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一门显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凌晨光 《文史哲》2001,(5):33-37
文学活动是作者 -文本 -读者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交流活动中 ,文学批评所重点关注的是文本意义的存在与实现问题。文学交流可以用一种交流构成图式来解释 ,它是由作者、读者、语境、文本、联系、代码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文学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居于首要地位而为批评所重点关注 ,从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流派 ,当某一派别的批评将文学意义的实现与文学交流六因素中的某一方面联系起来时 ,此种批评对文学交流整体的特殊作用也就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确认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具有转换的广阔空间,探讨如何转换,是文学批评抵达文学性的重要一环.以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为个案,发现在解释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方面,戈德曼的理论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充分地揭示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当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将研究者引到文本层面之后,可以与走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分析相会合、与象征系统中的隐喻意义解读等方法相会合.在文本分析层面,我们与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会合还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理论中 ,关于文学意义的争论永远都是存在的。本文不满于以往各派理论的偏激与片面 ,综合考察了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的基本要素 ,对文学的意义进行了解构式的分析。本文认为文学的意义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的 ;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从而把确定性和所谓的定评推向了黄昏。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揭示出作品什么意义与对其阐释的批评程式相关。在批评程式层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诗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西方现代诗学在对文学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批评程式,不断拓展出文学意义产生的新空间,凸显了文学批评程式对“文学”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的非确定性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上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非确定性生存是现代性的问题之一.它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的无根生存、困感生存、焦虑生存和恐怖生存,其实质是人的意义生存危机,而其根源在于现代社会的人对应然价值秩序的颠覆.形上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解决人的意义生存为己任,以重建价值秩序为突破口,这是人的非确定性生存处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