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杰 《领导科学》2007,(21):48-49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此文一刊发便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致函郭沫若,与其共商党在即将胜利后的戒骄和防腐问题.毛泽东在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1945年11月14日在《新民报》晚报副刊上发表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引起全国轰动。重庆街头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购买《新民报》,罕见的抢购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奇观。重温这一事件,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当有裨益。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词中表征的伟大革命情怀激活了民族的灵魂,让  相似文献   

3.
冯锡刚 《领导文萃》2013,(20):51-55
记得别林斯基曾说过,文学作品中,有时一个好的细节要胜过一打书。话说得不无夸张,却道出了细节的重要。了解和研究历史人物亦然。读毛泽东书信,涉及题字种种,引发笔者诸多感想。198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录书信372封。其中致者最多的是黄炎培,其次是周世钊。题字种种,先从致周世钊的信件说起吧。周世钊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毛泽东在延安和重庆谈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一生重视到群众中、到社会基层去调查研究。1941年,是在毛泽东倡导下全党推行调查研究方法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3月17日,毛泽东为《农村调查》一书写了第二篇序言。这本书是毛泽东从1927年北伐战争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这一时期所作农村调查的集子。毛泽东很重视这本心血之作。第二篇序言的重要之处是提出了"眼睛向下"的调查研究方法。他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  相似文献   

5.
重庆"钉子户"的新闻背景 重庆"钉子户"事件并不是出现在2007年4月份,早在两年以前就出现了,为什么在今年的4月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新闻了呢?除了重庆"钉子户"主人公的典型性促使热点新闻的舆论强化的主观原因外,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的提速,重庆的未来更值得人们期待。一次"破茧"之举作为重庆2008年度的热词之一,"五个重庆"已为市民熟识。  相似文献   

7.
汪日章 《领导文萃》2007,(11):127-129
抗战期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以前,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好好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安到重庆,又电话通知侍卫长宣铁吾:“铁吾,你有个同学要来重庆。”  相似文献   

8.
邓全伦 《科学咨询》2009,(7):I0001-I0001
随着"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的提速,重庆的未来更值得人们期待. 一次"破茧"之举 作为重庆2008年度的热词之一,"五个重庆"已为市民熟识. 去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会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1937年5月5日下午,海伦乘坐卡车抵达延安。5月6日清晨,正忙着召开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的毛泽东和朱德就前来看望海伦。一见面,毛泽东同海伦握手,亲切地说:"我是毛泽东,欢迎你到延安来。""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海伦从手袋里取出笔记本里夹着的毛泽东头戴红星帽的照片,双手递给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县抢抓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战略,加快"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进程关键的一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季节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笔者通过对"雾都"重庆雾的成因、雾霾的成因的分析,以及根据重庆1995年~2012年的天气特征、工业和生活对天气影响的分析,对重庆雾霾天气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明红  晓露 《领导文萃》2006,(5):67-69
幽默是毛泽东的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语言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时而以幽默作武器,尖锐辛辣,打击敌人;时而以幽默作调剂,妙语连珠,批评教育同志;时而以幽默作润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反‘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期间,陪都各界轮流邀请毛泽东演讲,文艺界知名人士亦筹办了一次讲演会,地点在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内。毛泽东妙语连珠,谈了他对国共和谈的看法,激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讲演中间,有人向毛泽东提了一个很尖锐又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假如此次和谈失败,国共再度开战,毛先生有…  相似文献   

13.
张化  苏采青 《领导文萃》2012,(15):70-73
"大字本"古籍是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的古代历史文献。晚年毛泽东在特殊政治背景下健康情况不佳和心境不宁,选读了大批古典辞赋诗词,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在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2009年2月又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重庆设立内陆开放示范区、保税港区,研究设立重庆"两江新区"。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与胡耀邦同为湖南人,同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而具有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性格。毛泽东很信任胡耀邦,曾在延安称赞胡耀邦"思想敏锐,口若悬河",并且着意培养胡耀邦。而胡耀邦一生最崇敬的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的一句话启发胡耀邦投身革命胡耀邦见到毛泽东,是在1927年,但是这种"见到",只是胡耀邦在一定距离开外看到毛泽东演讲。当时的胡耀邦年仅12岁,是里仁小学的学生,当年的毛泽东34岁,是全国农民协会总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20-21
正上个10年,重庆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杨家坪、三峡广场等商圈成功扮演"重庆名片"的角色,"五朵金花"叫响全国。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商圈建设是调整商业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提升产业形态和档次,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产业的有效途径。"五朵金花"的重庆商圈宣告结束,重庆进入体系化的商圈建设时代。7月23日举办的首届重庆商圈论坛透露,重庆正按照新建培育与改造提升并举,激活扩大本地消费与吸引集聚外来消费并重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加快建设发展,推动商圈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经历了"三落三起",毛泽东面对每一次打击和挫折,是如何反应的、如何选择的,他在低谷时的思维和行为是什么,他是怎样"忍"和"等"的?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28日下午3点36分,中国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西北上空,一架美式军用飞机盘旋而至,在九龙坡机场降落。机舱舱门打开之后,身材高大、身着深蓝色上衣、戴一顶软木遮阳帽的毛泽东出现在舷梯口,随后是穿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曾经说过:"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从其交友往事和轨迹中,不难感受到伟人的高尚情操和统战艺术。登广告找到"三个半朋友"1915年9月,22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毛泽东渐渐地感到,要彻底改造一个社会,一定要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行。他在致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说:"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于是,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在报上刊登一则向长沙各校征友的启事。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忆及此事:  相似文献   

20.
吴江 《领导文萃》2012,(8):96-99
郭嘉,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是一个历史人物。1959年毛泽东在中央的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并推荐看他的传,号召向他学习。毛泽东经常称赞历史人物,向干部们推荐读古人的传记,往往是同现实情况相联系,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细读史料,还是可探求毛泽东加之于郭嘉身上的更多含意与心境。郭嘉是自下而上"多谋"的典型在1959年2月底3月初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