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使命。电视,作为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大众化的传播工具,集宣传、导向、教育、服务、娱乐于一屏,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是社会进步一个缩影,是千家万户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电视,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得天独厚的传播特性,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毫无疑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视事业是新兴的、发展着的事业。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的基本特征,正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传播,是回应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诉求的内在要求.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传播面临两大方面制约:就传播内容而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面临创新发展的问题;就传播过程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临构建传播体系、明确传播内容、整合传播媒介、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当前,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传播,必须在中共党员干部、高等院校和非公有制企业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把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作为重点传播对象;必须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3.
企业年鉴是伴随着地方性综合年鉴和行业年鉴的产生而催生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一个特色。在年鉴这个大家庭中,企业年鉴异军突起,并迅速随行业聚合成一  相似文献   

4.
对传播效果的大众接受性的强调,使艺术性这个通常被从艺术角度进行研究的属性成为传媒声像的普遍属性与基本属性。声像艺术性主要体现为电视声像修辞性、想象性、情感性与直觉接受性。电视因其艺术性的综合表现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强势传媒。电视艺术性在制作与传播中普遍化与充分化,这是高科技支撑的结果。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是电视艺术性的物质根据。声像综合传播的声像传播效果是电视艺术性的体现。在大众后艺术化的时潮中,电视的传媒身份决定着它的艺术性标准主要是大众得之于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趣味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起步阶段(1949-1978);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阶段(1978-2008);中国国际传播的开放阶段(2008年至今)。其传播观念正在由对外宣传向国际传播转变。中国的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正在持续地扩大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改变着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电视传播理念的现状,分析了中国电视传播理念多年的发展变化,并对电视传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思维模式等进行了论述,充分肯定了电视传播在我国媒介的强劲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7.
电视是大众文化的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传播载体,集声、屏、报多种传播优势于一体,所以,电视必然承担着当代大众文化的主导者和大众文化属性审美取向引导者的责任。因此,要想优化电视主导文化的功能,就必须进一步细分观众群和节目的功能类别,展现节目独特的个性,用符合审美取向的大众的逻辑和大众传媒的大众对话。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它的到来是信息时代变换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态环境:一方面现实政治在网络领域积极展开,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又会对现实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媒体中,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加强参与者的思想教育,严格自律,尽快为网络传播立法,使网络媒体传播政府信息过程更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城市年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年鉴家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以最权威的资料、最可靠的信息以及独有的传播形式在服务于城市两  相似文献   

10.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作.本文认为其传播特色包括共产主义新闻传播理念的坚持、政治文化精英和人民大众相结合的传播者特色、强大的导引型组织传播模式、极富鼓动性的典型化传播等,并分析了它对现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电视用户被大量分流,电视内容的抵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受阻消解了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连接的实质是电视内容的有效触达,核心是电视内容的精准化传播,这一方面涉及电视用户精准贴签,另一方面涉及电视内容的精准生产与精准分发。电视内容精准化传播在融媒体场域中进行,精准定位、精准制作、精准关联作为核心要件协同互动,遵循着特有的实践逻辑,最终实现电视内容与用户的强连接,提高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正确理解政治传播、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以群众的思想解放作为能动性前提实现了政治传播传者的解放,以群众的根本旨趣作为效果实现的动机促进了政治传播受众的解放,以群众最切近的利益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推动了政治传播机制的解放。政治传播凝聚社会关系、解放社会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传递着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电视的文化功能於贤德电视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巨人般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文化诞生了。它以电视这一媒介为核心,以电视对人的生活所带来的各种新质为具体内容,构成了...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主持人作为现代电视传媒的核心竞争资本,是将媒介传播还原到人际传播的核心枢纽.电视主持人让静态的信息变成了活的资讯,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精彩的体验.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像电视一样将主持人的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像电视一样地依赖于主持人.如今,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涌现出不少实力派名牌主持人,他们正在托起更多的品牌栏目,并带动着整个电视事业走上了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主持人作为现代电视传媒核心竞争资本的理念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为特征,集视听力一体,并动用电视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电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电视记者除了要遵循一般新闻采访规律,还应注重提高电视画面的质量,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画面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6.
海外汉语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从传播要素还是文化的交融性、传承性来看,它都足以承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担当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时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坚持中国视角,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精择传播内容以全面宣传中国,还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注重传播策略,同时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文化传播效度,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是一种知识层次较高的理论刊物,以学术性为主要特色,其主要作用是研究学术、传播学术、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学术发展。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得以面世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而担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两个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70年代末,中国期刊总共不到1000种,90年代末已超过了8000种。中国改革开放的活跃现实,给期刊提供了沃土。20年来,期刊几乎是裂变式的发展。但是,事物发展一般会有周期,无制约的裂变将使世界不可想象。中国期刊也是这样,发展规律显示它已走过雨后春笋般的多产期,走过了一锄头下去就会冒油的盛产期,进入了以竞…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谈话节目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节目形态,其追求的是以人际传播形式完成大众传播活动。在谈话现场,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大众传播的效果。谈话节目主持人理所当然要利用电视传播这一人际交流的优势,使主持人、采访对象、受众完成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让节目更具有亲和力,让受众更有参与意识。而要使采访活动取得这样的良好效果,就必须特别注重采访过程中的倾听这一基本环节。电视谈话节目通过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所以人际之间交谈中倾听的特点在谈话节目中出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 ,互联网络的发展 ,不但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也给信息传播领域自身带来了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媒体面临挑战我国从 1987年开始有第一个上网的人 ,短短 10年后 ,上网的电脑数就达到 2 9.9万台 ,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 0 0 1年 1月 17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 2 0 0 0年 12月3 1日止 ,中国上网计算机数已有 892万台 ,上网用户达到 2 2 5 0万人。时至今日 ,可以说 ,互联网络带给全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它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功能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的存在、发展、传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为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就是能够承载、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并能够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存在,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承载、传递具有对应性和社会性是客观存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