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缅怀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由国家民委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周年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书面讲话中指出,费孝通先生一生经历的90多年,正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变革时代。费孝通先生不仅是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活跃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他说,费孝通先生始终把个人的研究紧紧贴在国家发展的脉搏和人类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走廊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随后,费孝通从边区开发的角度,为西北民族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包含多个层次、跨涉不同区域的西部发展战略构想。这既是对西北民族走廊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4,5(6):63-71,114-116
李绍明先生对“武陵民族区”的阐释,界定了一个内涵清楚的民族学概念,是对费孝通先生“板块与走廊”学说学科特征辨识后,做出的新的学术阐释,是对民族走廊学说的丰富,不是回到区域民族学“封闭”研究的传统思路,而是观照于武陵民族区“这一个”民族区域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定地域文化研究的民族学理论。《彭水县志》的相关阅读,即能意识到武陵民族区“不被‘整合’的向心力”的事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较曲折的经历。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及其相关的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是在以郝苏民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学人的学术坚守、努力和费孝通先生等前辈学者的直接扶持下创办、发展起来的。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郑杭生先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在致力于做强社会学的同时,关心民族高校,关注和支持民族高校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学科建设、发展得到郑杭生先生的帮助与大力支持,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认为,推崇共时研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是"拒斥"历史研究的典型.通过对其代表人物有关著述的深入解读,我们认为,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与历史研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以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为主导,同时也在不断寻求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和解,为解决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与历史研究之间的矛盾"症结"做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费孝通的学生 ,我一直想好好总结一下 ,在他的门下究竟学了些什么。但每次提起笔来 ,总感到想写的东西很多 ,却又有些无从下手。利用春节的空闲 ,将先生的著作搬出来 ,选择代表性作品又读了一遍 ,似乎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又有了更新也更深入的理解 ,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时浮现在眼前。考上了费老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 ,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学生。有一天系里通知到地下礼堂听讲座 ,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讲———通知的老师显得有些激动 ,因为费先生从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是中央民族…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民族问题研究中,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近年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汇,整个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此论一出,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民族学者与其它学科的学者均纷纷争谈"多元一体"格局的热闹场面。笔者从费老的论断联想到大家都熟悉的"两个离不开间的提法,打算从另一个角度谈点不甚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讨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这是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两个离不开"的提法。众所周知,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过渡…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05年4月24日22时,国际杰出的人类学家,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费孝通教授溘然长逝.山河恸泣,大地无言,乾坤肃穆.送别一代宗师离我们而去.费孝通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我们也为失去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和导师而悲痛.  相似文献   

11.
一代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命史可以概括为“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并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他社会调查研究生涯的起点。作者徐平教授是费孝通先生培养的唯一从事“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在这篇我们特约他专门为我刊撰写的回顾费老民族研究思想的文章中,展示了一代学术大师“志在富民”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将1935年瑶族调查作为费孝通先生学术生命的开始,那么,直到先生逝世,其学术生命持续了将近70年。然而,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的影响,他失去了23年宝贵的本来可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所以,先生将"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开始的学术研究视为自己学术上的第二次生命(费孝通,2000)。  相似文献   

13.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费孝通同志,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曾任本刊特邀顾问,长期以来对本刊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支持。对他的逝世,本刊表示深切的悼念。费孝通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14.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际人类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回顾了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探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国际人类学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人类学一级学科的建议,以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三科并列、互相交叉、各得其所、努力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广角镜     
费孝通先生1988年8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现代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正>费孝通先生在纪念自己的老师们时,通常细写自己从师所得与反思。如今,他也成为我们所纪念的前辈。也许如他一样,我们对他开辟的学术道路的坚持,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犹记得,2009年我在等待工作期间偶然拾起费孝通早年为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一书所写的序言,一时冲动就去了西双版纳南边一个小镇做田野调查。很少人知道,这篇序言是费孝通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宗教研究作品之一。序言中谈到,可以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宗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     
《中国民族》2008,(11):25-25
1997年让中国人铭记的历史事件很多:香港回归、十五大……这一年间有一件事却少为人知——在北京大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民是争着多要地,而东部的昆山农民却是尽可能少要地。这是我对东西部农村差距的第一次深刻印象。作为费孝通的学生,他的家乡江苏省吴江市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因为吴江不仅是先生的故乡,还有一个叫开弦弓的村庄,是先生的博士论文调查点,从那里诞生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他的老师──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该书的序文中,开章明义就指出:“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本出版于1939年的著作,迄今已经历…  相似文献   

20.
卯丹 《回族研究》2023,(4):57-64
20世纪50年代费孝通及中央民族访问团在贵州的访问经历,在贵州省乃至中国民族工作史及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中,都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件。对费孝通而言,访问团经历是其学术思想的转折点。对贵州而言,访问团在贵州参与的民族工作及其后果,本身就是一项长达70余年民族平等关系政策的省级实验,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验,当下更可成为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省级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