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文化结构三层次说与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结合,可知礼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延及夏商物质层面的“礼物”,到西周以周公为代表制作礼乐文明的礼制,再到以春秋战国之际观念层面礼义的探讨三个阶段,将文化的发展从物质而制度而思想的演进与礼从“礼物”、礼制、礼义的—对应,既可以得出历史和逻辑演进一致的结论,也可以研析礼在先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化与古代东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文化十分发达,尤其是在先秦的宗周时期,礼乐文化表现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它与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并行,成为宗周社会上层建筑的几大支柱之一。在礼乐制度下,各项具体的礼制和乐舞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和乐相互谐配,不仅祭祀、燕饗、乡射、军旅、燕居等实际礼典活动中发挥着宗法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推崇孔子与其弟子、孟子、荀卿,以及汉初的叔孙通、陆贾、优生、贾谊等儒家学者,更以汉代孔子——董仲舒为师,而学春秋公羊学。又好调查研究,到全国各地考察,特别是详细考察和瞻仰了孔、孟家乡的古迹、礼器、遗物,并“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因此,非常重视礼乐仁义。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记》,其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礼乐思想。对于司马迁,过去大多称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很少谈他的礼学思想。实际上,他也是个著名的礼学家。他对礼、乐以及与礼密切相关的法,均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礼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射礼是商周时期的一项重要礼仪,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主人"子",先后在■、泞、澭三地举行射礼,文献记载的周代射礼则以"三番射"核心。■地的射礼重在教习,是为祭祀射获牺牲的习射,性质与周代射礼第一番射的"司射诱射"、"子弟习射"相同;泞地的射礼与军事活动相关,与周代第二番射以比拼射艺与武力的"不贯不释"类似;澭地环境与"泽宫"相近,其射礼重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与周代第三番射重礼乐的"不鼓不释"一致。殷商三地射与周代三番射精神内涵高度一致,为"周因于殷礼"提供了新的切实证据。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从孔子、子思到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 ,故“礼”、“乐”并称。在先秦儒家诸子看来 ,“礼”既是社会人“视、听、言、动”即社会行为的规范 ,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 ;“乐”的功能则是“治心者也” ,即陶冶性情 ,导人向善 ,使人志清德洁、道德高尚。所以 ,“礼”与“乐”的关系是外在规范与内心化导相结合以达到“仁政”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乐”在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美学观而言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礼乐的本质是“中和” ,礼乐之美以适中和谐为最高境界 ,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则进一步使“中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中有关礼乐文化的论述作了疏理和阐释,并与先秦其它儒家著作进行比较,以揭示这些思想观点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主要从礼乐的产生、礼乐制度的发生过程、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等几个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礼文化之和谐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自慧 《江淮论坛》2005,(3):113-116
“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礼文化的价值定位;礼、乐、仁是支撑和谐观及礼乐文明的三根“擎天柱”;“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句,因省略主语,关于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何晏的"修身立德说"、朱熹的"为学次第说"影响最大。但前说有偷换主语进行解释之嫌,后说则与先秦礼制不符。结合先秦礼乐思想及孔子的为政理想,可推知孔子所言应是"为政之次序",即"因诗观风,依俗制礼,国治乐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