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权与法律     
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权从朦胧意识到法律,从个人到集体,从国内到国际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人权发展的规律,即人权最终要法律化;其次论述了法律与人权的关系.同时,从法律对人权的直接规定、法律对人权的间接体现和保障等方面,论证了法律的最终目的,或法律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并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具有决定性的现实意义.就刑法保障人权的性质而言,刑法规范本身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刑法对人权的保障是消极性的,但也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就刑法保障人权的范围和内容而言,分别具有广泛性和特定性.刑法保障的人权是经过其他法律调整后所形成的法定权利,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意义上的人权.就刑法保障人权的对象而言,刑法不仅要保障犯罪人的人权,而且要保障全体公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3.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4.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权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和保障人权已被写入宪法,充分理解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这一原则任重而道远。本文在阐述了人权基本理论内涵和我国人权思想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以及树立人权理念三方面来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6.
"人权"入宪与宪法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人权原则在宪法原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保障人权的宪法价值观,萌芽和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思潮,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曲折变迁。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宪法价值观向人权保障方向转变的重要表征,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人权,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图就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对人权保护的现状作一初步探讨,并对我国目前刑事诉讼法律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人权保护要求如何接轨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化了人权保障。其增进人权保障的路径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法律,以统领其它保障人权的内容和整个人权保障活动;对照国际公约的要求确立或完善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制度和程序,以完善人权保障的整体框架;进一步调整公权力和私权利,通过二者的总体平衡来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进程新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法律价值。但同时,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不够完备,权利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权保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启了制度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人权问题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宪法渠道.本文对我国人权价值论证方式、人权条款的设置模式、人权保障的修宪模式进行了理性剖析,我国的人权保障具有价值论证上的社会性强调、人权条款上的抽象化设置、修宪模式上的制度性演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与保障广大人民人权的关系、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出发点、人权保障的途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以及21世纪中国人权的发展前景等方面探讨了江泽民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学理上,"集体人权"这一概念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分别指称"群体的权利"、"集体行使的权利"及"集体所有的权利"。然而在诸种界定中,"集体人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混淆了对"集体"与"群体"、"权利主体"与"权利行使方式"、"人权"与"权利"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国家新干涉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夸大了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美国来说,搞人权外交由来已久。然而,90年代以来,“人权高于主权”论广为传播却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人权高于主权”论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逃避干涉别国内政的责任,服务于它们既定的国际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定关注.现有研究集中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主要特点解读、实施分析及对计划的质疑、批评和建议等方面.尤其是对计划的解读和贯彻占绝对多数,学科视角以法学、政治学、行政学为主,所刊登的期刊具有“大报小刊”的特点.相对而言,在人权行动计划的国际比较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学理性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明显不足.今后应综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等路径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相关重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的人权立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立法实践非常符合当时战争的需要,边区人民表现出了高涨的政治热情.这是今人所关注的焦点.从理论来源来说,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传统的权利意识和资产阶级民权观点的吸收和扬弃,同时也体现了三者的和谐包容.这些兼容并包的特点对当今的人权立法理论具有非常典型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较多,不能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而学者们多半是从医学角度去思考职业病防治。文章从职业病防治的法哲学基础、宪政人权基础的角度,剖析了职业病防治的法理问题,指出了“人是目的”的理念应成为职业病防治中法律权利、义务配置的指导思想。同时认为完善法定人权、促进实有人权是职业病防治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人权概念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思想史上,首先是在17、18世纪的思想家那里,以自然权利的概念出现。人权概念在20世纪重新得到重视。然而,不论是以自然权利还是以现代人的权利概念出现的人权概念,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权概念。宣布这样一种人权概念,并非意味着人们就得到了它的保护。抽象人权概念只有具体化,才能落实到现代生活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遭受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这也反映了人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世纪的实践和教训表明,要享有这样一种人权,必须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权或公民身份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建立普遍的人权文化,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实现,是联合国许多文件宣示的人权教育目标,也是所有国家和人民共同肩负的使命。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遵行,也具有重要的道义、法律和文化基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应当积极开展人权教育,并借助其他必要措施,促进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在这一领域,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应该也能够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权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权教育的学科地位偏低、渗透方式有限、开展人权教育的大学偏少、接受人权教育的学生不多、授课老师学科背景多元化、课程形式与内容五花八门、人权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人权教育的义务主体缺失、人权教育中人权信仰缺乏等方面。要改进这些问题,应当提高对高校人权教育的认识、发挥国家在高校人权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人权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夯实高校人权教育的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权需要信仰——对人权教育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的人权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权情感与信仰的培养与人权知识的积累不成比例。人权要真正实现它对人类的价值,必须首先被人类所信仰。人权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借助于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仪式的作用,唤起人们敬仰人权的直觉,突出人权教育的情感激发和习惯养成。渗透式、养成式、参与式的人权教育是培养人权情感与人权信仰的有效方式。大学的人权法教育既需要注重人权知识的普及,又需要注重人权观念的形成,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权问题紧密结合,而国家是人权教育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