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德育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应采取三种创新形式加以解决,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民族生活和精神情感紧密相关,具有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内涵,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在推进民族传统特色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构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我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上,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为此,基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展开探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具体原则,并就发展路径和措施展开归纳,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科学、全面、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龙佩林 《民族论坛》2010,(11):60-62
<正>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就是这一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既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又可以娱乐身心,  相似文献   

5.
<正>运动竞赛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制度,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民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在推进民族传统特色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构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我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上,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为此,基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展开探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具体原则,并就发展路径和措施展开归纳,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科学、全面、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的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浪潮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彰显着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民族地区人民自古以来的审美理念、生活方式以及伦理观念。而民族手工艺品品牌化,是将这些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之一,良好的手工艺品牌形象不仅能传达产品的价值和身份,还能展示出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民族语言、习惯法和组织法、原始宗教等,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无形文化遗产几乎无所不在。人口流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文明程度快速提高;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这也使得人文地貌趋同化,行为方式功利化,文化传承断层化,民族特征削弱化。民族文化保护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民族间人口流动的良好环境;推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均衡保护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唤醒民族内部的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郗春嫒 《民族学刊》2013,4(2):10-16,94-95
全球化浪潮使得布朗族如其他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正面临外来文化冲击,如何有效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日益重要。本研究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布朗族传统教育的模式及其功能发生了改变;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成为当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尽管它正面临传承与发展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戏曲和曲艺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蕴含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的武陵民族走廊,历来是各民族流动频繁和文化交融之地。明清以来,大批汉、苗、侗等民族移民迁入鄂西南地区,周边地区的传统戏曲和曲艺随之传入,并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因而具有鄂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恩施州现有南剧、堂戏、傩戏、灯戏、柳子戏等传统戏曲,还有扬琴、三棒鼓、竹琴、三才板等曲艺。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开发对于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而言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民族文化变迁规律,更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一个千年古村——诺邓白族村的发展为例,在保护诺邓白族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中,探索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民族高校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应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作人员素质高的优势,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3.
土族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农牧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涉及民歌和舞蹈两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环境的变化,土族地区部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处于濒危消亡状态;应采取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不断探寻土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源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的丰富,注重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很多朝鲜族学生对民族传统礼节知之甚少,日趋淡漠,面临着消亡的边缘.本文提供了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教育方法,强调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民族学校有义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朝鲜族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少数民族团结和谐的根本内容。然而,民族地区现代社会治理的现状令人堪忧,普遍面临着方针政策落实难、与百姓沟通交流难以及工作开展落实难等多种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构建和谐、多样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认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情况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立足点,并指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处理好与民族有关的若干问题,即东部与西部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及非自治地方的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杂散居民族与聚居民族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出了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17.
王岚 《民族学刊》2020,11(2):103-109, 145-146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心灵中,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立足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瑶乡沃土,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风采的民间活动,历经沦桑而久传不衰。瑶族传统文化活动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它能如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除了其在文化活动中展示了艺术美,适应传统民族审美情趣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即瑶族传统文化活动具有适应本民族地理、心理需求的特色。探讨和研究瑶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特点,对理解它和其它民族文化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民族心理,因势利导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创意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联系密切;它是民族地区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是增强民族地区软竞争实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作用,基于民族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民族地区如何以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书坊     
《中国民族》2020,(4):96-96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詹全友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0该书以民族地区的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文化及与之对应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物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并针对相关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该书为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