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巧梅 《中州学刊》2008,(3):132-134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2]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73页.  相似文献   

2.
<正>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要求。《周恩来选集》上卷所收集的周恩来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部分著作,就是坚持理论同实践统一的杰作。今天,学习《周恩来选集》上卷,对于我们学习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很有教益。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现代哲学史,历来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较好的论著.袁伟时教授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就是这一领域的突出成果,综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今天,中西伦理文化的交汇、碰撞乃至冲突、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正视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伦理文化环境,在加强民族自身伦理精神研究的同时加强对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万俊人同志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下卷,1992年)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论述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是一部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集述评与论证于一体的史论结合、史思并重的伦理学新作。在这部逾百万字五编二十余章的著作中,有对西方古典伦理学理论传统的追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原计划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讲古代哲学史;中卷讲中古哲学史;下卷讲近代哲学史.但胡适仅仅写出了上卷,中下二卷来能问世。其上卷是作者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博土论文——《先秦名学史》的基础上,加以增改扩充而成的,全书十余万字。1918年8月由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一出:颇受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不到两个月又再版一次,但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这部著作虽然用现在的观点和学术水平来看,很是浅薄,没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有很多错误。但就当时来讲,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划时代的著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却将其打入冷宫,无人问津。而今实事求是的研究评价这部著作,对于寻求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规律,推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仍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党史》二卷的编修历程郑宁波:首先,请您谈谈《党史》二卷成书的背景.石仲泉:这就要穿过时间隧道,从20年前讲起.在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时候,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两本书.前者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民主革命时期总共28年的历史;后者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91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同志在《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一文中明确提出:“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不可在行动中有任何违背。”(《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34页。以下凡引《刘少奇选集》上卷,都只注明页数。)今天我们学习和贯彻依靠群众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国人远渡重洋到西方学习发展经济学时,一位来华讲学的世界银行学者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学的创始者是你们中国人——张培刚。”现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张培刚教授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时以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为东方人第一次赢得了威尔士奖,并在1949年作为“哈佛经济丛书”之一出版。尽管这本书在国外享有盛誉,但我们是在1984年才看到中译本的(《农业与工业化》的上卷《农业国工亚化问题初探》,以下简称《初探》)。  相似文献   

9.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勇前进的时候,《刘少奇选集》上卷出版了。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著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的三十八篇著作,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而贯穿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则是倡导言行一致和理论与实践相结  相似文献   

10.
李道刚 《学术界》2007,(3):103-107
甘刘两位先生对迄今为止的国内的西学研究作了总体性的反省与批判,一方面强调应"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另一方面又在提倡中国读者以"问题"引领研究.实践中,他们并未践行自己的倡导,而似乎更多地时而拿西方来比附中国,时而又拿中国比附西方.刘文<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即为一例.事实证明,只有首先还原历史真相,在真实的语境中,才可能有效阅读.  相似文献   

11.
由宋涛教授主编(卫兴华、吴树青、何伟副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上卷,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政治经济学》上卷的优点,正在于有自己新的特色。除了阐述基本原理系统准确以外,突出的特点是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作了分析和说明,对学术界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对某些理论上的观点和探讨性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对资产阶级有关经济学说进行了科学的批判。全书近六十万字,内容相当丰富,这里仅择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 如何科学地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即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的文化遗产,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对此,人们以往的态度是,要么把中国看得一切都好,西方的一切都坏,因而采取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和方法;要么走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搞“全盘西化”.这两种错误的态度和作法,都曾给中华民族带来很大的不幸.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就整个美国的中国研究来讲,西方中心是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范式。从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可以看出,西方中心范式的内涵包括:西方历史经验的普适化;以西方经验,或是以建立在西方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思考、解释、评判、预测、规范中国社会;西方中心范式的学理渊源主要的就是近代以来以赫尔德、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斯.韦伯(MaxWeber)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人道派从哲学人本学维度,提出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派从社会学维度,提出生态主义社会主义;分析派和后马克思主义,则分别从经济学与文化学维度,提出了分析的社会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各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内容不同,但又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幸运的是,经过几千年积淀盼中国民族文化,尚有着坚实的根基,没有沉没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洪潮之中,没有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于是,以此为契机,中国走上了一条借鉴、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更新自身文化的艰难途程.中体西用便是这个途程开始起步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7.
郑芸 《学术论坛》2007,(10):162-166
西方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发展整体上要早于和优于东方.其间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西方国家的最初形成是建立在具有平等合作特征的部落联盟基础之上;西方宗教及其组织,特别是其在中世纪神学政治时期的地位和影响为公民社会的出现确立了相应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基础;发源于西方的商品经济为公民社会的最终诞生注入了直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问题何以成为政治问题--西方生态政治哲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以生态政治哲学视野探讨西方生态环境问题为何成为政治问题.作者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环境与政治在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经历了一个由中心-边缘-中心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生态政治实践在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中呈现出了五大基本特征;当代西方生态政治不仅改变了西方的政治格局,而且正绿化着全球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竭力钩沉五十年来隐含作者概念在西方学界的嬗变.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隐合作者的诞生语境以及布思本人在这一概念上的阐述盲点;在描述语境和阐释语境下西方学者围绕"隐含作者"概念的争论;隐合作者的各种衍生概念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驳斥了部分西方学者关于"隐含作者退场"的论调.文章认为,不管西方学界围绕隐含作者的争论如何演变、如何复杂,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它始终都有存在的必要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名可以发现:中国地名人文性较强,包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地名功能性比较强,注重认知感和导向性,讲求理性和实用.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