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绪杰 《理论界》2009,(8):146-147
在英国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转型中,圈地运动引人瞩目,它在当时英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圈地运动从中世纪中期开始,一直持续至19世纪.早期圈地运动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引起需求扩大,对土地造成压力,进而引起物价上涨,促使人们有效利用土地,增加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收益.16世纪圈地规模并不大,但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受到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社会反应强烈.在圈地过程中,敞田制在部分地区受到冲击,租佃农场制初步兴起.  相似文献   

2.
英国是世界各国中最早消灭了农民的国家。无疑,英国农民的消灭,是圈地运动的结果。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在英国,圈地运动这种暴力行为为何能够消灭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阶级?应如何正确看待它?这是本文试图揭示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英国圈地运动的进程,与人口因素不无关系,突出地体现在人口对土地所造成的压力的大小上。在英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期,圈地的进程相对迅速;而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时期,圈地的进程则往往趋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圈地后土地的用途。14世纪黑死病及其他疾疫使英国人口数量锐减,圈地运动迅速发展,圈地数量相对较大。16世纪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圈地的速度趋缓,圈地的规模有限,圈地数量也相对较少,但反对圈地的呼声和运动却最为高涨。17世纪以后向海外持续移民及工业化的发展又加速了圈地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圈地运动是其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其残酷性,它后来受到严厉批判和抨击。但当时圈地运动为何能够顺利进行,而没有因随之的自耕农斗争导致社会崩溃。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保护措施、劳动力顺利转移途径、资产阶级思潮的推动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12世纪出现的圈地现象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运动;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大量地产并用于赏赐或拍卖.土地占有权急剧而大规模的流转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都铎时期土地占有权的流转打破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改造了农业中各种传统的关系,对英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小娇 《理论界》2014,(2):127-129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市场较为活跃,经济结构及土地保有制的变化是土地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宗教改革、圈地运动及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土地交易等都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 现代农业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工业社会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以对农村的掠夺为开始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将农民驱赶到城市,成为廉价的工业劳动者,此后,城市对农村的蚕食,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变,在整个工业社会都没有逆转过.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美国式道路”思想是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它是列宁在研究、指导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在这一理论里,列宁较详尽地阐述了“美国式道路”发生的历史前提、基本特征等,具有时代特征,至令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倪正春 《北方论丛》2016,(5):98-103
英国议会圈地运动中,圈地委员的工作是否公正,对于理解圈地运动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圈地委员的任命基于一定的私人意愿,但是,圈地委员的专业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私人意愿在任命圈地委员过程中的影响.圈地委员的工作机制体现出两个特点:公开化和法制化,这两种工作机制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圈地委员徇私舞弊的行为.圈地委员的职业化是随着圈地运行机制的完备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圈地委员的职业化趋势使私人利益在圈地委员工作过程中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 英国农民的反圈地斗争,从道义上讲,无疑具有反剥削、反压迫色调,理应给予同情。但“道义”不是说明历史问题的原则和出发点。在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定性分析上尤其如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英国农民反圈地斗争的性质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是大土地占有者侵吞公有地、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最初是圈占农民历来共同使用的森林草地、沼泽等,接着又扩及农民的耕地。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寺院土地的没收,更加速了对农民土地的掠夺。抢到土地的国王宠臣、廉价购买土地的投机商和租地农场主,用暴力把世袭佃户赶走,吞其耕地。1640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圈地运动进行时.中国清朝初期也在进行圈地.但两者在圈地的背景与内在驱动力,圈地的进程和实质,圈地的旨归与影响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而两国圈地走向各异.对两国历史所产生意义也大相径庭.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许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某些启迪和鉴戒.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展开,英国社会的失业与贫困问题越发严重。斯宾汉姆制度非但未能有效应对英国社会的贫困问题,反而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现行济贫法制度成为英国社会舆论批评的焦点。英国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报告,为英国济贫法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新济贫法的颁布实施成为英国从传统的济贫院外救济转变为济贫院内救济的重要转折点。与此同时,英国全国范围内爆发的反新济贫法运动与宪章运动结合在一起,对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君 《西部观察》2004,(6):24-31
圈地!圈地!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新一轮持续的经济增长,一场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席卷全国.   ……  相似文献   

14.
洪闫华 《学术论坛》2012,35(3):183-186
议会圈地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村社会的土地经济变革运动,英国政府以议会法令的形式构建了一套土地流转机制,并借以推动遍布英国的5000多个传统敞田村实现了土地产权结构的的市场化转型。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汲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以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议会圈地的微观层面,分析并总结了英国土地流转的历史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发生于美国绝非偶然现象.在前工业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均已居于欧洲首位,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雄厚基础.人口因素、圈地运动和农业生产力进步是推动前工业时期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最早发生在英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哲学主要是在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和进化论等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并与之融为一体的实证主义运动,它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后一阶段的哲学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输入的德国唯心主义,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绝对唯心主义运动.这两个阶段的哲学发展都处于从近代到现代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都铎时期英国自由农民在圈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圈地的受害者,而且是土地圈占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主要通过圈占公地,买卖或租赁土地,通过协议进行土地置换等三种方式蚕食邻人的土地,扩大自身的田产。因其土地扩张的规模相对较小,且具有渐进性,其作用长期以来为人忽视。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权利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地农民何去何从?政府又是如何平息因圈地运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力图为当前我国政府在处理大批失地农民的问题上提供一些线索。也希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的利益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地农民何去何从?政府又是如何平息因圈地运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力图为当前我国政府在处理大批失地农民的问题上提供一些线索.也希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的利益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农村基本的土地占有及经营制度.其显著特点是条块分割.这种交错分配的土地占有及耕作方式是当时生产力务件下通过轮空休闲来恢复土壤肥力所必要的.但中世纪晚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其弊端日益显现,圈地运动逐渐兴起.圈地制代替敞田制是英国土地制度重大而又成功的变革,推动了土地占有及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而对英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详尽的考察,为我们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某些启迪和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